【育人专题】与榜样同行

  【编者按】 医学部2017-2018学年奖励奖学金评审工作已经顺利结束,评选出一批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和学风优良、凝聚力强的优秀班集体。其中,国家奖学金是当前高校学生能够获得等级最高的荣誉,也是一项评审最规范、标准最严格的奖励。每年全国2000多所高校、近2700万名在校生角逐5万个名额,获奖比例仅为0.2%。2017-2018学年,医学部共有51名本科生、50名硕士研究生和65名博士研究生获得该项荣誉。本文以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7位代表为视角,整理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座右铭,分享他们走向优秀的成功经验,旨在展青春风采,聚经验分享,与榜样同行。

  

阿依江,药学院2015级药学专业

  现任药学院团委副书记,主要负责“药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以某离子通道突变与婴儿癫痫的关系研究和药物筛选作为研究兴趣,用简单高效的办法构建定点突变得到了很好的测序结果。目前在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黄卓实验室内学习。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医学生二等奖学金、2017-2018学年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

  【个人签名】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徜徉在生物医学的海洋里,我惊叹生命的精妙。在十步芳草的校园里,我见贤思齐。在这里熏陶获得的对学业的热爱和在这里获得的师生情与友情是我大学最宝贵的财富。

  【经验分享——出国申请准备】

  我决定申请出国学习非常晚,准备仓促,可能是个反面教材;但确实因为如此,才能提供一些其他同学参考的经验。申请前要做的工作包括得到标准化考试成绩和积累科研经验(Ph.D项目)。目前这些准备我已经做完,有三两句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首先,只要现在开始就不会太晚。考试方面,托福和GRE是十分成熟的考试,有很多规律可循。理想的备考方法应该是抽出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备考,熟悉考试思路,用最短的时间考出合适的分数,不要拉长战线。

  其次,多与他人交流。我在准备过程中闷头准备自己的事情,后来发现要与一起申请的同学交流、多向师长请教,他们会分享宝贵的经验。

  最后,熟悉申请项目的要求,做正确准备。比如,我在填写网申的时候才发现我要申请的很多项目不需要GRE成绩,如果我把备考GRE的时间花在实验室工作方面可能会更好。

  

  

张春峰,医学人文学院2014级医学英语专业

  曾任学院团委副书记(兼)、学院学生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常务学生代表、班级团支书。被国发院破格录取为本科学生助教。赴纽约Baruch交流,学习金融工程课程,顺利修习柏鲁克暑期项目(排名全美第一)所有课程。作为译者发表论文于英国医学期刊。目前已保送至国发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获得国家奖学金、医学生一等奖学金、国发院朗润青年奖学金、国发院陈守仁奖学金等荣誉。2017-2018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

  【个人签名】

  念兹在兹,朝斯夕斯。

  大学生活就像是一条河流,看清本心,再蜿蜒的路都可走得磅礴无悔。

  【经验分享——权衡学业与学工】

  在大学中,如何权衡学业与学生工作,现将自己的经历写下,希望能帮助到面临相同境况的大家。

  首先,还是希望大家在做出兼顾两方面的决定之前认真思考——学习和学工分别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又为什么让你无法放弃。弄清这个问题不仅能让我们在做选择时更从容、而且还能在今后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仍然让我们知道初心何为。

  其次,做好决定之后,请大家一定做好吃苦头的准备。要想很好地兼顾学习与学工两方面,需要的不仅是胆识和勇气,更是难以估量的时间和精力。苦头不好吃,但淡然与从容将会是它给我们的最好馈赠。

  再次,学习要懂得找技巧,学工也要勤思考。学习最重要的是兴趣,但技巧亦不可忽视,以医学课程为例,搭好框架,系统地思考,一定能让学习过程越来越顺手。再说学生工作,首先需要思考所在学生组织/平台的定位是什么;其次需要思考所在学生组织的运行与管理模式,这些将会是我们理解学生工作本质的重要一环;最后就是要沉下心做事。

  最后,谈一些自己的感悟。对于学业,我常和学弟学妹说起元培校长的:“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我的底线,但能遇到我爱的学生工作,真的是“幸得识卿桃花面,自此阡陌多暖春”,在学工上的五年付出,精彩了我五年的生活。兼顾学业与学工,难,但非无解,祝愿大家都能做得更好。

  杨洋,口腔医学院2012级口腔专业

  曾任北京大学广播台主播、中国肺血管病防治学生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学生交流协会主席团成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赴美国太平洋大学牙学院实践团团长。独立开创了组内的新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发表文章。先后获北京大学优秀医学生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实践个人、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2017-2018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

  【个人签名】

  医者仁心,砥砺前行。

  医学路漫漫,五年复三载,但却从未想过放弃,只因一心向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必将遵守誓约,矢忠不渝,上下求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探索人类未知领域。道阻且长,长歌且行。

  【经验分享——对外交流经验分享】

  北大拥有着众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每年都有许多教授到北大传道授业。我在校的头几年,经常关注这类讲座。除了教授讲座外,每年还会有大批来自国外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们到北大交换、留学。对于这些同学而言,可以找到他们进行语伴配对,相互学习对方的母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北大学子,不仅有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而且学校与社会许多组织也给了北大学生许多的经济支持,帮助同学们“行万里路”减轻负担。

  另一个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是有关国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记得一次接待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同学们,日本同学在每次饭前都会双手合十,非常礼貌地讲“我准备开动了”;因此,我们每次在饭前,也会等他们说完这句话后再提起筷子。这一小小的举动被记录进了日本同学的交流成果展示册,借此对我们表达感谢。在国际交流中对对方文化表示尊重,将会换来对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如此一来一往,岂不美哉。

  在今天,国际交流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不如抓住宝贵的机会,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收获更多美好吧。相信每一位北大人都能在国际交流的进程中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收获成长。  

  

耿晓强,基础医学院药理学2015级直博生

  现任学院研究生党总支副书记,曾任学院研会主席、药理学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等职。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第二作者及其他作者SCI论文2篇;参编《Aquaporins》(Springer,2017)等专著3部,多次参加学术会议,会议投稿6篇并获得北京药理学会2016年青年论文报告会二等奖等。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医学部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医学部优秀共产党员、研究生一等国家学业奖学金(连续四年)等荣誉。

   【个人签名】

  仰望繁星,赤心如故。

  进入北大的第四个年头,既满怀入学伊始的雄心壮志,更倍感重任在肩。漫漫研途,那浩浩星汉灿烂和拳拳赤子之心,始终与我为伴。是科学研究带给我探索未知的成就感,是服务同学给予我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北医赋予我的厚道精神.这一切都在磨砺着我的成长,并将伴随一生。

  【经验分享——360°自我发展攻略】

  当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时钟指向了午夜十二点半。而这样的状态,已经是2015年入学以来,尤其近一年多的常态。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多任务同时处理,多任务同期完成”的必然要求。同时完成学术科研、学生工作、党建工作的任务,也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科研生活和党总支、研会工作中,我收获的不仅是丰富的人生经历,更促成了足以影响我一生的经验和信条:第一,做事要秉持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第二,充分享受在北医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青春转瞬即逝,美好的青春只有去争取、去奋斗才会无悔;第三,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利用好平台资源;第四,培养为他人着想的“利他”精神,杜绝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第五,一颗平常心;第六,追求更大视野、结交更多朋友、收获更多爱。

  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始终——因为我选择了基础科研的道路,选择了为同学们服务的初心,只能持之以恒,风雨兼程。我会在跑Western电泳时修改活动策划案,也会在撰写文章的途中编辑公众号推送;我会在阅读文献的空隙联系活动的赞助商,也会在无数深夜里同时计划明天的实验安排和研会活动……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愿我们的青春岁月里刻满拼搏的痕迹,愿新时代北医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

  

田耀华,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2015级直博生

  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7篇(总IF>80)。先后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术十杰” 、医学部“学术之星”博士组一等奖等荣誉。

  【个人签名】

  治未病,赢未来。

  公共卫生是人群的科学,也是时代的科学。作为一名公卫人,应当以时下最紧迫的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为目标,立足本专业,放眼全世界。同时,作为一名北医人,要牢记北医精神,不忘北医使命,脚踏实地,奋发向上。

  【经验分享——科研之路径】

  尊重师长,团结同学。要格外注重与导师的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高效的交流方式,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大有裨益。作为学生,我们要经常主动向导师汇报自己的科研想法和进展,特别在瓶颈时期。另外,一支友好而和谐的团队是每一项科研课题得以顺利进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注重团队的建设、善于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

  善用资源,自我提升。对于我来说,文献可能是最好的资源,它是研究者们经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再经过反复的文字斟酌而得到的精华。此外,很多国外和国内的论坛,都是很好的资源。遇到困难时,先独立想想,再用前人的经验去完善自己的设计,逐渐培养利用资源的习惯、提升自己的能力。

  举一反三,创新为先。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寻找研究课题的过程,也是科研思维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几个建议:第一,紧跟科研潮流,不一定要迎合,但我们需要知道时下的科研热点;第二,明确科研价值,一定具有积极的科研意义;第三,明确之前研究的优势和缺陷,或者研究空白,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做出新意,做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第四,深入挖掘,由点及面,这种深入挖掘,既包括研究设计的优化,也包括分析思路的改变。

  

张宇慧,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2017级博士生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2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此外在北大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一带一路”斯里兰卡医护培训班中承担部分临床带教工作。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及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

  【个人签名】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临床辛苦,科研忙碌,成为一名好医生的路漫漫,每天形色匆匆,已经记不起上一次漫无目的旅行是什么时候,但每天仍会记得,用心生活,认真工作,享受为梦想而努力的每一天。

  【经验分享——临床与科研的平衡】

  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科研和临床都会一直伴随我们,而我们却不会再有独立的脱产时间来做科研,所以培养自己在临床工作的间隙做科研、写文章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以下是我的经验之谈:

  综述、荟萃分析。在硕士期间,我从查阅文献、写综述开始,逐步锻炼我的文献归纳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在综述的基础上,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有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此外,通过综述、荟萃分析,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课题方向打下基础、积累文献资料,从而为开展临床研究做铺垫。

  临床研究。相比基础研究来说,临床研究更容易在临床工作之余开展。医学部为我们开设了很多临床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的课程,我认为非常有帮助。在常见的临床研究类型中,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开展并且完成的包括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另一方面,从科室层面来讲,建立临床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临床型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多注重对临床病例的积攒,并归纳成数据库的形式。

  病例报告。对每日忙于临床工作的临床型研究生而言,对临床上的罕见病、常见病的特殊表现、新治疗手段的疗效,甚至治疗错误、并发症等所致的经验教训都可以进行病理报告的书写,像讲述医学故事一样,清晰、简短的用书面写出,也是临床型研究生可以选择的一种科研训练方式。

  研究生阶段对未来的临床医生而言是进行科研培训的黄金时期,希望我们都能利用好这段宝贵的时光,为未来的科研之路奠定基石。

  

刁文琦,第三临床医学院内科学2014级博士生

  多次受邀参加呼吸领域的顶级会议,如美国呼吸年会(ATS)、欧洲呼吸年会(ERS),并做大会汇报或壁报展示。2017年获得欧洲呼吸协会的银奖资助参加米兰ERS会议。担任Vaccine、Respirology等多个SCI杂志的审稿人,2017年被Vaccine杂志授予优秀审稿人称号。曾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当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累计IF >20分。曾获得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

  【个人签名】

  厚积薄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终有收获。

  【经验分享——科研之体悟】

  一方面是科研方向的选择。学制类型对临床医院的科研博士影响是比较大的。对于三年制的科博,一般做的课题大多是承接课题组已有的项目,因此了解实验室的基础及课题情况就显得很重要。一是多看看老师有哪些在研的基金;二是多读课题组之前发表的论文;三是多参与讨论。综合这些方式,自己制定一个规划才能高效。对于长学制的直博生(五年),一般来说课题大多是探索性的。导师一般会定一个大的方向,但课题组很可能并没有任何基础,完全靠自己去探索研究。

  另一方面是多参与学术的交流。我的每项实验结果在发表前,总会向国内或国外的顶级会议去投稿。在这样的会议中,你不仅可以了解前沿进展,而且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发现自己研究真正的缺陷。我也会多参与审稿工作。如果你能敏锐地发现别人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并给予合理的建议,那么就代表你对研究领域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比撰写一篇SCI论文的要求更高。

  此外,有机会一定要出国进行联合培养,去接受国外实验室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我日后养成好的科研习惯很有指导意义。

  一路走来,越发觉得科研之路的不易。感恩导师及师门伙伴们给予的巨大帮助才让我逐渐解决科研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希望这些经验对于初入科研的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都能够制定合理的科研计划,结合自身顺利的完成课题,开开心心的毕业。

  (学生工作部及各学院、医院/文图,郑凌冰/统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