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卫教学沙龙:直面“低头族”,让一堂医学课更精彩

  2018年12月25日,公共卫生学院举办了“北大公卫教学沙龙”系列活动,特别邀请2018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获奖者张卫光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公共卫生学院教办主任魏雪涛主持了本次活动,来自公共卫生学院各系所的40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首先,张教授用自己喜爱收藏经典书籍的爱好开场,由此引出一个讲课时的小技巧,在讲课时把业余爱好带到课堂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些非专业内容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把这些非专业内容穿插在专业知识之间,增加课堂的精彩程度,学生更容易接受。张教授说“一节课如果不足够精彩,就没什么人听你的”,应该把精彩当作讲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标准。

  接着张教授介绍了他眼中的教师的角色——“五导”,分别是指导、辅导、诱导、督导和劝导,做好这“五导”,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然后,张教授又提出了当一名好老师的三个层次,仅仅能够“授业”的教师,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教书匠;如果同时还能是“解惑”的教师,就已经初通师道,是大体称职的教书匠;如果同时又能够是“传道”的教师,方能称之为“师”。

  然后张教授从上课的具体要素上介绍如何上好大学的每一堂课,首先要有吸引力强的开头,才能在刚上课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幻灯、教案、互动、板书、教具的配合下,结合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师的个人特色,突出重点难点;融合育人教育,融合多学科、多系统的知识点,总结、归纳、精炼教材上的内容;同时要穿插案例、科研和人文等内容;最后要有磁性强、富有启迪的汇总小结。

  张教授以他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将讲座的要点解释得十分容易理解,让老师们亲身感受了他把一堂课讲得精彩的教学能力。

  公卫学院老师们与张教授针对讲课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讲座结束后依然有不少青年教师找张教授请教,感谢他给大家的指导。

  延伸阅读:主讲人简介

  张卫光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临床解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先后负责完成了各类教学项目12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主编教材或专著16部,负责及参与科研项目16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5名,临床八年制创新人才40余名。曾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名师”、“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等多项奖励。

  (公共卫生学院工会)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