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20位学者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1月17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本次国内共有1899位学者入选。

  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分别来自229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其中大多数高被引学者来自高校。北京大学入选101人,其中北大医学入选20人。

类别

单位

姓名

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

基础医学院

林志彬

药学院

杨秀伟  屠鹏飞  吕万良

牙医学

口腔医院

谢秋菲

化学

药学院

焦宁

医学

北大医院

杜军保  赵明辉

人民医院

黄晓军

口腔医院

李铁军

北大六院

陆林

第三医院

乔杰

肿瘤医院

游伟程

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肿瘤医院

詹启敏

基础医学院

邓宏魁  杨宝学

神经科学

基础医学院

韩济生

北大六院

张岱

护理学

护理学院

陆虹

公共卫生学院

马德福

  高被引学者简介

  林志彬,教授,原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药理学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历任卫生部药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作为我国灵芝研究领域最具分量且居于领导地位的学者之一,林教授的教学、研究工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1993)和三等奖(1995),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卫生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光华科技奖三等奖(1995),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二等奖(2003),福建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等。林教授曾被授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等称号。由于他对灵芝45年坚持不懈地研究,多次入选了“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爱思唯尔科学网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杨秀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ADMET/Act.研究室PI主任。从事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适合中药特点的“中药化学成分的人肠内细菌生物转化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中药化学成分肠吸收研究中Caco-2细胞模型和标准操作程序的建立”等,迄今已建立了系统性的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药效研究平台,提出了“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和“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毒性成分和毒性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方向,对于解决中药复杂体系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60余篇,系列研究论文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屠鹏飞,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中药和天然药物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0余项。成功研制二类新药2项,获得新药证书4个。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发表论文710多篇,其中SCI收载300多篇,著作14部,授权专利42项。其本人荣获2016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最美生态公益人物”和2017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等荣誉。

  吕万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分子药剂学与新释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生物药剂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肿瘤多药耐药性研究、肿瘤干细胞研究、靶向性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在揭示肿瘤、肿瘤干细胞耐药性调控机制及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步。主持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课题。在Biomaterials、J Control Release、Oncotarget、J Biomed Nanotech、Mol Pharm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50篇;近年获新药证书1项、新药临床研究批件4项、授权专利8项;获200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完成人)。

  谢秋菲,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特色专家、口颌功能诊疗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并参与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主编长学制教材《牙体解剖学与口腔生理学》, 主编专著《临床he学》,参加编写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解剖生理学》《he学》《口腔医学导论》《口腔修复学》长学制教材、专著《Adhesion Aspects in Dentistry》《现代口腔医学》《中华口腔科学》《he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等。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焦宁,教授,博师生导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药学院药物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焦宁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发现廉价、简洁、高效、绿色的化学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新方法,服务于新型、多样性化合物库的简单、高效构建,以及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后期修饰和新药发现,提出碳氢化合物的氮合反应策略,突破氧气活化及利用瓶颈,通过氮合反应、氧合反应实现药物活性中间体的绿色、高效合成及修饰,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获批发明专利9 项;以责任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50 余篇,论文累积他引9200 余次,h因子57,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杜军保,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儿科医师奖获得者,《中华儿科杂志》总编。在JACC、ATVB、JBC等SCI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192篇,被引用4325次,连续4年入选Elsevier颁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第一完成人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科技成果奖励7项。主持40余项国家级以及部委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赵明辉,主任医师,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国家卫计委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临床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肾脏病防治和肾脏病免疫炎症发病机制,研究重点为自身抗体与靶抗原相互作用以及补体活化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和重点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包括本领域最有影响的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和Nat Rev Nephrol。作为第一获奖人,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1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黄晓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兼任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常委会委员、国际白血病比较研究组织(IACRLR)全球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国自然重点项目等国家课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340余篇,包括New Engl J Med、Lancet Oncol、J Clin Oncol、Blood等,入选2014-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李铁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学副院长,口腔病理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颌骨牙源性囊肿和肿瘤的生长特征与临床行为。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1篇;主编专著4部。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863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2011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2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陆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在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引用11000余次,H-index为54,在精神病学和睡眠医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乔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主编。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作为第一或责任者在《Nature》、《Lancet》、《Cell》、《PNA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文章156 篇。

  游伟程,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及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原院长、所长,美国NIH/NCI项目负责人。现任美国流行病学院院士、国际胃癌协会(IGCC)常务理事、国际消化道肿瘤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及。游伟程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级及国际合作项目近30项,在胃癌预防和控制领域的突出贡献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发表在SCI杂志上,总影响因子超过560分,被引用4000余次。曾获国家、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4项,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特别奖2项。

  詹启敏,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的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3次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5年),2次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9年资助),发表SCI学术论文240多篇,发表科技论文的SCI引用14000多次,主编著作5部。

  邓宏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担任cell、cell stem cell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如何通过调控细胞命运获得多潜能干细胞和功能成熟的细胞,在Nature、Cell、Science、Cell Stem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方法,为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还建立了具有全能性功能特征的干细胞,具有同时发育到胚胎内和胚胎外组织的潜能,为体外制备各种功能成熟的细胞类型提供新的来源。

  杨宝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药理学系主任,兼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灵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肾脏药理学,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利尿药研发、肾脏疾病发病机制与药物研发、尿素通道蛋白和水通道蛋白的生理作用与药理学研究等。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RGC联合科研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基于杨宝学教授在水通道蛋白和尿素通道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新药研发等方面发表的一系列原创性研究论文,他连续五年(2014-2018)入选“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爱思唯尔科学网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韩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曾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顾问,1987年被选为瑞典隆德皇家学院国际院士。2007年担任中国科技部《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2012年担任国家卫计委《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杂志及专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中文专著9册,英文生理学教科书1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部委级奖十余次。获美国针刺研究学会首届针刺研究终身成就奖,第二届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以及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2014年度中国癌痛医学终身成就奖。

  张岱,研究员,现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在国家863课题、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资助下主要从事精神疾病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基于神经发育缺陷假说,应用遗传关联和多基因交互作用分析方法,筛选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并探讨脑结构/功能异常与易感基因的相关性,进而利用基因修饰细胞和模式生物了解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迁移、轴/树突导向、突触发育等方面的异常,为阐述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线索。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Am J Psychiatry,Molecular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近40篇。

  陆虹,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妇儿科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同时兼任联合国人口基金特聘性-生殖健康专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助产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助产与母婴健康事业发展,从助产政策、助产教育、实践规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对促进我国助产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保障母婴健康具有广泛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6部,荣获医学部及以上奖励13项。其中项目“加强助产,促进母亲和新生儿健康”荣获2017年“中国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第二届首都杰出护理工作者”。

  马德福,博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教授。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健康管理、母婴营养和植物化学物慢性病预防方面的研究。目前作为负责人负责9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1项;雀巢研发基金1项;中国营养学会研发基金1项,累计科研经费200余万。工作以来,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英文文章十余篇,最高引用次数109次,于2016—2018年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延伸阅读:

  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为2018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Scopus作为全球最大的文献摘要与引用数据库,收录了2万多种同行评议期刊,其中中文期刊500余种。Scopus数据库收录文献中,作者地址包括中国(大陆)机构的有300多万份,作者名称达400多万条。

(科研处)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