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全球健康双边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9年12月10日-11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美全球健康双边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特邀一百六十余位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和国内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12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科研部部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张宁教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副局长范英杰博士,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博士出席会议并发表开幕致辞,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庆跃教授分别就传染病与疫苗免疫研究需求和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表主旨演讲。冯子健研究员认为,国家在未来制定疫苗开发战略时,需要在疫苗的使用研究和证据获取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孟庆跃教授强调了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并从公共卫生体系组织架构、内部机制设计、专业机构功能转型升级、健康影响评价等方面讨论了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10日当天,来自海内外的11位专家学者向参会人员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的EssamKerwash博士介绍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模型辅助药物研发方法评估弱势群体用药的收益风险;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估研究所的王海东博士就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与全球健康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的董小平研究员分享了中非双方在全球健康领域的合作情况;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的丁胜教授介绍了中心的药物研发情况;华盛顿大学的JashUnadkat教授探讨了利用模型预测并验证怀孕期间母婴药物暴露量的研究;山东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的孙强教授基于山东、广西的实证证据,介绍了中国抗生素使用和干预策略;北京大学的郑晓瑛教授介绍了保障中国儿童健康有效防线的证据分析;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的尹遵栋研究员讨论了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疫苗优先性;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方海教授就中国国家免疫规划的筹资策略展开讨论;埃默里大学的Cynthia Whitney教授和伦敦热带病医学院的Mark Jit教授通过远程连线,分别发表了题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难点与解决方案”和“以循证为依据的疫苗免疫政策制定”的演讲。
12月11日,研讨会开设两个分论坛,分别围绕“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管理学”和“药物创新与全球健康”两个重要议题展开讨论。每场分论坛有15位来自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报告,同时呈现两场气氛热烈的现场讨论。“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管理学”分会场的讨论题目为“疾病负担研究国际合作模式探索”和“高质量的数据与证据对公共卫生管理与决策的意义”,而“药物创新与全球健康”分会场将“全球健康药物创新:研发战略和加速机制”和“结核病药物创新研发”作为讨论议题。两日会议日程充实紧凑,演讲内容精彩丰富,大咖云集思想碰撞,参会人员均表示收获满满。
本次中美全球健康双边学术研讨会促进了中美全球健康领域专家学者在全球健康、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药物创新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对全球健康问题提出创新求实的建议,对促进全球健康领域的学科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