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生命化学研究奖背后的故事

2019年12月8日,第十三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北京公布评选结果,凭借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开发及临床转化研究中的突出贡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获得“学者奖”。而在这项殊荣的背后,是无数个团队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

朱军获得“学者奖”(右二)

创新:科技为本,奠定医药领域研发的基石

随着对淋巴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成为了治疗淋巴瘤的新靶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峥婴教授是首创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原研专家,回国后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2012年起,朱军教授团队与潘峥婴教授团队在新型BTK抑制剂的研究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研发了新型BTK抑制剂PLS-123,同时在作用机制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不但为开展BTK抑制剂的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转化开拓了思路,而且为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开拓:临床试验,助力中国原研药物叩开美国市场的大门

2016年7月,朱军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牵头开展新型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总共有13家中心的86例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参与该研究,结果总有效率高达84%,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9%,而且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持久缓解。过硬的临床试验质量,惊喜的临床试验效果,助力泽布替尼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上市的中国抗癌新药,也实现了药物研发领域里“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探索:负重前行,勇做生命科学研究的排头兵

随着BTK抑制剂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耐药性成为了一大难题。瞄准这一难题,朱军教授的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饶燏教授团队,采用细胞内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成功的构建了新型高溶解度的BTK蛋白高效降解剂,克服了BTK蛋白突变引起的耐药性,并在体内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时间回转,从BTK基因的发现到新型BTK抑制剂上市,在这二十多年间,无数个团队持之以恒,用专注和耐心换来了不断的突破与创新。而在生命化学研究奖的背后,还有数不完的故事……

(肿瘤医院 刘雁飞)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