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获誉“十大公益医院”

  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社主办的第四届医学家峰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誉“十大公益医院”。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纪立农教授、赵新菊医生、胡大一教授和刘健教授斩获多项大奖。

  用担当、实力和创新铸就百年医院影响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者、首任院长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扑灭两次鼠疫,挽救了众多生命。从此赋予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大爱与责任,锤炼着属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己的精神品格。

  从医院40余名医护人员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到1998年奔赴抗洪救灾一线,从上世纪60年代的邢台地震、70年代的唐山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之后的青海玉树、四川雅安、云南鲁甸地震,国家每一次遇到重大灾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都责无旁贷地冲在救灾的第一线,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伤员。

  2003年非典疫情的博弈中,人民医院义无反顾地冲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为北京市取得抗击非典斗争阶段性重大胜利争取了时间,以丁秀兰、王晶烈士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

  与此同时,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勇担社会重任,让健康扶贫工作“精准落地”,向青海、内蒙古等贫困省、自治区近50家基层医院提供对口支援;依托国家卫计委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为西部地区培养骨干人才。医院扎实推进援疆、组团式援藏等工作,选派优秀管理和临床专业人才,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帮扶。

  医院心系患者,投身公益。18年来搭乘健康快车远赴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25个地区,为近4万名贫困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带去光明;医院牵头成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向日葵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建立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部联系社会资源救助贫困患者,通过医疗技术改变扶贫助困改变命运。医院在国内率先建立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创建创伤救治体系“中国模式”,牵头开展“安全中国、百县工程”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设,让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模式惠及基层百姓。

  爱心救助无国界,从援非“光明行”健康扶贫行动,到对非洲疫区国家伸出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援手,人民医院同时也在全球性卫生与健康议程中肩负中国大学医院职责、贡献蓬勃力量。

  黄晓军教授荣获“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

  黄晓军教授带领团队创建“北京方案”,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匮乏这一世界医学难题。他打破移植共识禁区—首次采用G-CSF联合ATG成功进行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并通过系列临床病例研究证实此方法可使单倍型获稳定植入,使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控;他建立全球行业新规范—首先发现优选年轻、男性单倍型供者,避免母亲供者的单倍型供者优选原则,此原则已被中国及国外同行认可,并写入相关共识/指南;他颠覆传统科学认知—首次前瞻性研究证明:单倍型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取得与全合相同疗效,总体生存率达75%~86%。他为全世界上万名重症白血病人重开移植之门,带来新生希望。

  纪立农教授荣获“十大公益人物”

  纪立农教授开创了一系列糖尿病防治大型公益性活动,大大规范和提高了我国专业人员对糖尿病防治的技术能力,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糖尿病防治能力;他撰写的科普丛书《知名糖尿病专家进社区》等,让广大群众对糖尿病防治有了更多知识,从而提高了糖尿病的早期检出率,降低了糖尿病发生风险;他成为我国首位在国际重要糖尿病学术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内分泌专家,树立了我国在世界糖尿病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赵新菊医生获誉“十大医学新锐”

  肾内科赵新菊医生长期致力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开始透析的时机,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并发症将降低患者致残、致死率的相关研究。积极实践并推广肾脏替代新理念、新方法。她对待患者性情温和,下决策时果敢有力;对待临床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紧跟医学进展,力求以循证医学为基准对患者进行规范诊治,在疑难病例患者的诊疗方面工作突出。

  胡大一教授获评“十大优秀医学专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教授担任主编的《医师报》心脏康复专栏,成为该学科领域会议、研究、资讯等重要传播平台,此次大会上获评“十大优秀医学专栏”。

  刘健教授获誉“医界好声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刘健教授以温柔磁性的声音和大爱的医者情怀打动读者,在“有声医师报”,以更及时、更丰富、更立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获评有声医师报“医界好声音”。

  百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恪守着“仁恕博爱、聪明精微、廉洁醇良”的百年文化,践行着“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服务于百姓健康”办院初衷,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在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继续扬帆远航!

  (人民医院供稿  文/宣传处邵晓凤 责编/汪铁铮)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