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进行时】小班,参与,实践——记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保健学课程教学改革

  编者按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牵头组建的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学科,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是新时代中国医学院校的共同使命。

  回顾历史、纵观现今、展望未来,北大医学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推动着我国医学教育与医学学科建设改革创新发展,为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之路不断探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展示北大医学各学院、医院近年来的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交流改革经验,特推出“教改进行时”系列专题,以期各部门能够在教改的道路上,见贤思齐、携手并进,为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医学教育添砖加瓦。

  小班教学:提高学生的“抬头率”

        ——授课教师集体备课

  二十几人的小课堂上,学生们针对老师提出的人群母乳喂养问题展开了小组讨论,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也加入其中,不时地提供一些材料供大家思考与讨论,这是公共卫生学院本科课程妇幼保健学的授课现场。

  妇幼保健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它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障和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为目的,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妇幼保健学课程一直采用大班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虽然老师们课前准备都非常认真,上课也很有激情,但是在70-80名学生的课堂上,很难实现师生的互动式讨论,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因此,2018年妇幼卫生学系开始进行妇幼保健学课程的小班参与式教学探索。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机会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一般以小班形式组织教学。小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目标,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系将2014级本科生分成4个班,每班20人左右,由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三个单位的13名教师进行授课。

  虽然课程是从十月份开始,但是早在暑假之前,相关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专题研讨会、集体备课、教学试讲、基地现场观摩……短短20个学时的课程,前期的准备工作远远地超过了这个时长。

  为了在四个小班中实现更好的平行性,在集体备课中,大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小到案例的选择、提问的设置,授课老师们都一个一个讨论、修改、完善。“除了集体备课,大家也会随时在微信上针对一个很小的,但是很重要的问题反复讨论,大家都是很认真的。”授课教师罗树生介绍。

  这些背后的努力,学生们可能并不知道,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切实的改变,对于老师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和鼓励。

  由于课堂人数少,老师与学生互动多,学生上课的“抬头率”更高,“划水”的情况大大减少,迟到早退的情况基本没有发生。在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有不同想法的同学主动参与讨论,并积极地给予反馈,课堂的整体氛围很好。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本科生徐卫星说:“小班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老师讲的很有意思,大家也都比较活跃,所以自己更容易融入到这种气氛里。”授课老师周虹也认为:“学生基本上能够紧跟课堂的节奏和进度,这也是我们觉得改进比较大的一点。”

  参与式教学:“单向教学”变为“双向教学”

        ——小班课堂

  在课程进行期间,关于医生拒绝剖宫产被孕妇家属殴打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就把这个热点话题作为课堂讨论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分娩期保健中剖宫产的问题。

  其实,如果细心留意课堂的PPT,会发现这样一个玄机——每隔几张课件,就会在页面上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在提醒授课老师:这里需要跟学生进行互动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系主任王海俊教授解释道:“学生听讲十分钟左右,注意力就开始转移了,因此我们会在课件里提示老师要跟学生互动、组织讨论,不然学生就要走神了。这些互动的点都是课程的重点、难点,通过互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大纲集体备课筛选适宜的教学案例,在每次课前一周左右将教学案例分享给学生,如孕产期保健部分分享的材料是有关孕期增重和剖宫产的公共卫生问题,学生根据分享的讨论要点课前查阅和思考相关问题,如孕期合理增重对母亲和孩子的意义、人群剖宫产率的适宜水平等。

  在案例讨论中,每个小班的同学被分为4个小组,每组4-5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案例及思考题进行讨论,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最终归纳整理讨论结果,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辅助进行点评和总结。

  对于罗树生来说,参与式教学和案例讨论在他的课堂上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以前我讲‘妇幼卫生信息’”这一课也是有案例讨论的,但是一个班七八十人,一个组就有二十几个人,学生的参与度相对比较低。如果每组少于三个人,学生的负担又会比较重,所以现在这样的小组人数,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

  课堂展示、补充发言、提问和回答……为了提高团队中学生的参与度,罗树生会想尽办法cue到小组的所有成员,让他们都有表达的机会,“我会要求汇报时小组的全部成员都站在台上,对于他们来说,无论自身的表达欲望是强还是弱,总会觉得既然站到台上还是说几句的好,这也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与普通的考试相比,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本科生周立景更加喜欢课堂展示的考核形式,因此也喜欢在团队中充当展示者的角色。“我的性格比较活跃,喜欢在展示中加入一些新鲜有趣的元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课堂上老师的表现也对周立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讲课幽默风趣的老师会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这也是我特别向往的一点”,因此,他会有意地学习老师的讲课思路、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

  虽然大家读的文献相同,但是每个人的切入点和思考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本科生黄紫婷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团队展示不同于个人的展示,需要理解每个人的想法,并且把这些综合整理,再展示出来。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会有点偏颇,但是经过不同人的补充,观点会更全面、理解会更深刻。”

  事实上,仅仅是小班本身,就能够促进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为了不冷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语速、语调,针对学生没听懂或者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因此,从表面上看,虽然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述的时间减少了,但是实际上对老师的要求反而提高了。授课教师刘峥说:“以前的课堂是讲什么就准备什么,但是参与式教学要求我们准备更多的背景知识,如果对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都有可能会被学生问住。”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和考核的方式也需要他们在课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合理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并不会增添学生的负担。“对我来说,投入的时间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我的阅读文献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课堂展示的能力都有提高,我觉得是值得的。”黄紫婷的这一观点在学生的课程评价中也得到了印证——小班参与式教学的同学们更倾向于赞同“我有充分的时间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对“学习任务太重,我无法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和“课业负担太重”持有不赞同的观点。

  基地见习:让理论联系实践

        ——学生到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参观学习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组织学生以小班为单位前往教学科研基地——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开展现场实践,彭院长亲自授课,带队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相关科室,将妇幼保健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加深同学们的认识与理解。

  周立景很赞同这种授课形式:“我之前很少有机会去妇幼保健院,实地观摩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能听到一线工作者的感受和想法。”

  看上去一个下午的参观学习,背后凝结了许多老师的心血:彭院长参与了学系的集体备课,讲课内容甚至每一张PPT都是经过反复琢磨讨论的;科室的选择是与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一一对应的,妇幼系老师们前期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各个科室的介绍讲稿都是提前审过的……

  对于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的重视和配合,学生们也是有目共睹,徐卫星说:“你能感受到他们准备得很充分,很想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但是由于时间比较紧,感觉一些科室的老师讲得不太尽兴。”

  教学相长:未来已来,路在脚下

  ——督导专家听课

  为了评估教改的效果,学系通过问卷、量表等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的形式,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这也让授课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罗树生说:“通过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反馈,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可以明确地知道讲课的优缺点,以便未来更有针对性的改进。”

  正如周虹所说:“我们希望教改对每个老师都能有所帮助”,这一点,2017年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刘峥深有感触。妇幼保健学课程是刘峥带教的第一门课,上课之前的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让本身就喜欢和学生互动的刘峥更有底气。“听课让我对整个课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也会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讲课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大部分老师都会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首先在空间上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有了这些准备,刘峥在课堂上的表现可谓是“驾轻就熟”,“听我课的海淀妇幼保健院的老师都没听出来我是第一次讲课”,在学生针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中,类似“逻辑清晰”“互动性好”这样的关键词多次出现。本学期,刘峥参加了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医科类)公卫学院层面的选拔,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对收集到的学生课程体验反馈、课堂评价及期末总成绩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班参与式教学在课程满意度、教学体验、基本技能培养及合适作业量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小班平行性好,考卷整体回答较好。2017年实行大班授课时,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76.7%,2018年小班授课后,学生满意度上升到了90.8%。

  每节课堂上,除了老师和同学,还能看到1-3名老教授,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认真地记着笔记,他们是学院安排的教学督导专家。五名专家陈育德教授、王振刚教授、李曼春教授、王生教授、康晓平教授跟随不同的小组走进课堂,不仅跟学生们一起上完全部课程,还同他们一起参与海淀妇幼保健院的现场听课和参观,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意见反馈。

  陈育德在反馈中给课程“点赞”:“这门课的学时虽然不多,但投入的师资和精力是很大的”,“注意利用小班课的形式,增加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来自学生、教师和督导专家的反馈结果让王海俊很欣慰:“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我们改革的目标。”但是与此同时,她也深刻认识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小班教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尝试,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完善。我们要根据督导专家意见做到‘少讲、多练、从案例出发’,努力把课程向‘小而精’的方向改进。”

  协调教室、组织参观、培训教师、安排助教、评价反馈……院系为保证小班教学的顺利进行,投入了很多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对此,王海俊心存感激:“我们学院领导和教办老师对教学改革非常支持!所有参加教学的老师们,包括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的老师,对教学都很重视,他们大老远跑过来跟我们一起集体备课,一备就是一下午,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在如此看重科研的大环境下,没有大家对教学的这份热情,是不会有这次改革的。”

  在现场实践之前让学生有所准备,明确现场观摩和理论知识的连接点;增加见习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加入案例讨论和实践操作的环节;进一步优化案例的选择;提高教师的互动能力……虽然这一学期的课程才刚刚结束,妇幼卫生学系的老师们已经开始讨论下一步的计划了。

  (宣传部韩娜/文,照片由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提供)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