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国教授领衔的“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立项论证

  2018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领衔的“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获批的第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9年3月28日,教育部科技司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论证会。经专家组讨论,一致通过创伤救治和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方案。“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获批立项,不仅填补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基地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同时也成为医院开展高水平临床及基础研究,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领域中的社会健康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以“创伤体系及技术研究”、“重症创伤的机制研究”、“骨与关节损伤研究”、“运动与老年创伤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肌肉神经元疾病研究”、“颅神经疾病研究”为实验室7个研究方向,深入开展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领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创伤患者/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争取获得大量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在创伤救治和神经再生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论证会由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顾晓松院士任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小林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黎檀实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张茂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祝世功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中心徐峰主任、北京急救中心科教办兼急救医学研究室张进军主任组成的论证专家组对实验室立项建设进行了论证。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基础研究处李人杰副处长、张楠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刘安邦,依托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赵春辉副处长、田君主任等出席了会议。人民医院院长、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姜保国,党委书记赵越,以及全体PI(研究方向负责人)、CoPI(研究方向共同负责人),科研支撑人员一同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科技司高润生副司长委托李人杰副处长转达了对实验室的三点要求:一是实验室建设要对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对标四大任务,实现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二是实验室建设要精心做好发展规划,对标大目标聚焦、大结构设计、大力度建设,做到超前、引领、形成全球影响力。三是实验室建设要明确精准定位,成为五大基地:世界一流研究型医院医学创新核心基地、创伤医学研究发展引领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高水平国际合作前沿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专家组听取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姜保国教授,副主任王天兵教授、副主任张培训教授的实验室立项建设计划报告,并到科教楼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和创伤救治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领先水平,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此次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解决重大核心问题,有助于打破基础医学、新材料新工艺研发、临床研究等领域的屏障,围绕重大疾病防治需求,搭建医学科技转化快速通道,最终挽救更多创伤患者的生命,提高中国的创伤救治水平和周围神经再生研究水平。

  专家组为推动实验室建设从人才培养、学科推动、凝练方向、配套政策、争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并一致通过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方案。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及人民医院相关负责领导表示将会大力支持实验室建设,助力实验室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将积极地引进有突出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科学家,加强国内、外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领域人才培养,打造创新能力较强、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研究基地。

  延伸阅读:

  近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努力推进“一二三工程”作为医院发展总体思路,即“一个中心”以医院全面发展为中心,抓住基本医疗质量和创新医疗技术“两个基本点”,实施人才、学科、空间“三大战略”,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作为大学医院,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三大学科集群比肩并行,拥有1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8个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北京大学研究所,6个北京大学研究中心和2个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中心。

  医院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要求,着眼国家“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强化创新导向,鼓励科技创新,近年来平均每年负责、参加科研项目经费亿元左右,曾获得(含参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及社会力量设奖的科研成果奖共百余项。

  “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项目、“血液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移动数字医院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医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我院,多领域研究进入国家序列。

  重点实验室主任简介:

  姜保国,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关节周围骨折。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骨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肩肘外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医院协会大学附属医院分会主任委员。

  姜保国教授长期致力于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带领团队率先研究并制定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牵头构建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获得国际认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周围神经替代修复、周围神经修复过程中的重塑等多项创新性假说并进行系统论证;率先提出内固定材料应基于国人的解剖数据进行设计,设计完成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内固定系统;率先提出了关节周围骨折的理念,并证实了关节周围骨折独特的愈合模式。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卫生公益行业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研究专项、国家“973”项目等多项课题;2006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国家“973”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在国际SCI杂志“The Lancet”、“Spine”、“Plos One”等发表论文6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主编主译《关节周围骨折》、《创伤骨科手术技术》等著作21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际顾氏和平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1项、王正国基金会终身成就奖。

(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