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张隽:外科医生的选择
援藏是艰苦的,每位援藏的同志都会在这一年中深刻体会到离家之苦,孤独之苦,缺氧之苦,高反之苦。”刚到拉萨时,西藏自治区组织部部长曾万明的这些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在后来的日子里得到验证。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苦闷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援藏同志们的友谊里,在西藏壮阔的美景中逐渐融化。却有另外一种苦慢慢涌上心头,时间越长,反而愈浓,那就是选择之苦,一名外科医生的选择之苦。
不要退缩!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被定为全区贫困的省份,拉萨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被定为四线城市的省会。西藏医疗卫生条件差,患者就诊时病情都很晚,手术难度要比内地大得多。然而西藏地区医疗水平又和内地存在明显差距,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最严重的是,作为全国最缺血省份的西藏,手术用血需要从别的省份调入,一台腹部外科的大型手术往往只能配给几百毫升血液。所有这些都是我从医二十年来从未面临过的冷峻现实。
另一方面,很多患者来自偏远的牧区,经济条件差,教育程度低,术前谈话完全不能理解,很多人不会普通话,根本没有转去内地就诊的可能。这样的困境,一名外科医生该如何选择?放弃手术,保证了自己的职业安全,结果却是患者丧失了最后一丝生的希望;决定手术,困难重重的手术过程,无法预知的未来风险。犹豫,彷徨,困惑,纠结。这样痛苦的抉择在职业生涯里很少有过,入藏以后却一直伴随着我,考验着我。但是每次在思考衡量之后,内心深处总是有一个声音,一个答案:不要退缩!
我是一名北大医院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外科医生,是一名看着一代代北大医院外科前辈把“厚德尚道”精神融化在血液里的北大医院人。“厚德”就是医者仁心,就是要为了患者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不放弃一丝机会。“尚道”就是要努力提高临床技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
我是幸运的:二十年前,万远廉教授、刘玉村教授等外科大师们常常为了挽救许多被放弃的患者的生命,将手术从清晨到深夜。我作为住院医师每天在他们的身旁,亲眼目睹他们废寝忘食的工作,学习他们高超的手术技巧,更学习了他们的专业精神。从他们一点一滴的言行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水准原点”的意义,他们就是“水准原点”的真正榜样。
当我们奔赴西藏时,北大医院党委书记潘义生的谆谆教导,让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人民的无尽关怀,北大医院对援藏医疗队的热切期望;入藏以后,北大医院党委副书记杨柳、副院长王平、普通外科主任汪欣对我无时无刻的关心,让我感受到身后永远都有医院温暖的怀抱。那还有什么理由让我犹豫,怯懦?我的选择只有一个,为了患者,为了藏族同胞,付出所有的心血和努力!
考验来了!
考验随时随地都会到来。一名藏族六十余岁的老人,因十二指肠壶腹癌入院。术前黄疸已经高达350mmol/L,黄疸的患者容易出血,高原地区的患者更容易出血,出血风险已经很高,手术时却发现更加糟糕的情况:患者同时还伴有急性胰腺炎,肠系膜上静脉已经和胰腺紧密粘连。文献明确报道过,也曾亲眼目睹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手术的风险有多大!如何选择?简单的短路手术是最安全的办法,但同时也意味着患者失去了长期生存的希望。几分钟的犹豫,几分钟的思考。坚持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虽然这是西藏多年没有开展的术式,虽然这里很多条件有欠缺,虽然明明知道可能出现的巨大出血风险。但是为了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我无法选择放弃。这就是我,一名北大医院外科医生的选择。
坚持!努力!小心!手术从上午十点持续到夜里十二点,从下午开始,我的脸开始肿了,脚也开始肿了,疲劳及长时间戴口罩引起的缺氧,高原反应开始逐渐出现。更危险的是头疼、头晕,让我的情绪开始烦躁不安。这时,只有北大医院多年培养造就的精神和信念能够支撑着我,能够调整我的情绪,让我重新沉着冷静,坚持到底。当手术安全完成,当患者顺利康复,当我看望病人时,藏族老人虽然语言不通,却双手合十,腼腆却又温暖地靠在我怀里的那一刻,我真的幸福,一种也许只有外科医生才能感受到的发自内心的幸福。
坚持!坚持!
外科医生的生活就是这样。当重担刚刚卸下,以为能喘上一口气的时候,又一名患者住院了。一名藏族清洁工,经济困难、家境贫困,因肝包虫病入院,却意外发现同时伴有十二指肠肿瘤。距离上一个藏族老人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还不到两周的时间。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选择?我的身体状况告诉我,自己很难支撑一个更大的手术。在高原上,体力恢复的太慢,脸肿没有消退,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几个月前输尿管结石引起的并发症因上次高强度的手术也开始加重,疼痛让我坐立难安。但是如果因为个人身体原因而放弃一名患者的生命,这不会是一名北大医院人的选择,更不会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选择。
手术还是要进行,术式决定为肝部分切除加肝包虫内囊摘除再加胰十二指肠切除。这不仅是西藏从未开展过的术式,国内也未曾开展过,也是世界未曾报道过的。风险摆在那里,体力还是跟不上,但是患者几天内病情突然加重,开始迅速黄疸,消化道也完全梗阻了。不能再等,不能将就,为了患者的生命,手术时间提前,再累也要坚持。
手术再次从早晨十点进行到夜里九点,体力真的彻底透支了,大脑从昏昏沉沉到天旋地转,数次下台吸氧,但内心却一直不停地在告诉我,提醒我:坚持,坚持,即使晕倒也要等到手术结束,请再给我几分钟,几个小时,让我保持清醒,让我把手术做完。
当手术完成的那一刻,开始虚脱,大汗淋漓,平时回宿舍十分钟的路在清冷的月光下走了半个多小时。当我精疲力竭,每走几步就蹲在路边喘气的时候,我的大脑有些恍惚,却一直在想这应该是我又一次无悔的选择。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旁边是雄伟巍峨的布达拉宫和举世闻名的大昭寺,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藏族同胞从这里匆匆经过,朝拜转经。在佛教的教义里,佛祖特别关注三种人:医生、教师和国王,因为他们若一念向善,则功德无量;若一念向恶,则万劫不复。国王的选择决定一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医生的选择决定了别人的生命;教师的选择决定了下一代的世界观。或许国王和教师还可以有慎重选择的时间,而一名外科医生能够选择的时间,却常常只有在无影灯下的须臾之间。
在儒家世界里,孔子说,知不可为而为之,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一名外科医生要面对的每个患者都不尽相同,每次的选择都很痛苦,我的选择是什么?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北大医院的援藏医生,我的精神就是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我的品格就是“厚德尚道”;我的选择就是坚持,善良和勇敢。
(张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