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占国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权威国际期刊《风湿病年鉴》发表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团队“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域深度测序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刊发在风湿免疫领域顶级期刊《Ann Rheum Dis》(《风湿病学年鉴》,IF 12.35)。

  研究揭示了类风湿关节炎新的标志性遗传特征,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干预靶点,成为栗占国团队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探索的又一大重要成果。

  《风湿病年鉴》(ARD)杂志创刊于1939年,是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的官方杂志,也是风湿免疫病学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涵盖风湿免疫病学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

  研究历时7年,获得科技部973项目、国自然重点项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中心(CLS)等多项基金资助。研究涉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染色体上的基因群,它们编码的抗原决定着机体组织相容性。人类MHC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稳态密切相关,在自身免疫及移植免疫中具有致病效应。现已证明,HLA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很强的关联性,其中HLA-DRB1基因,是类风湿关节炎已知的遗传风险因素。

  然而,以往采用常规基因分型或DNA芯片技术,难以鉴别出新的独立遗传因素。栗占国课题组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首次成功完成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HC区域全覆盖深度测序,发现一个新基因位点(HLA-DQα1:160D)是我国汉族类风湿关节炎的另一个强相关遗传因素,其易感风险高于已知的HLA-DRB1。该研究还证明HLA-DRβ1:37N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立保护因素。  

  为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基因位点的功能,在北京大学来鲁华教授团队的帮助下,课题组从结构生物学角度,成功解析了DQa1:160D和DRb1:37N的三维结构模型和功能预测,发现了这种结构特征与RA的T细胞活化异常密切相关,从而发现了HLA-DQα1遗传易感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反应及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研究所栗占国、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华大基因研究院徐迅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建萍、华大基因研究院张涛、曹红志、李小苇,以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梁浩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延伸阅读:作者简介

  栗占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科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风湿免疫学系主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CMB杰出教授及吴杨医药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为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WHO骨关节肌肉疾病委员会(ICC)委员,《Clin Rheum》和《IJRD》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Lancet Rheumatology》、《Ann Rheum Dis》及《Nat Rev Rheum》等杂志编委。

  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发现新的致病分子及机制,建立了新型诊断和免疫治疗方法,并转化应用于临床。在《Nature Medicine》及《Cell Host Microb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40余篇,其中IF 8.96-41.06的论文36篇,进入ESI 1%高引论文,被F1000推荐。主编(译)《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免疫学高级教程》、《凯利风湿病学》等风湿病学专著30部。

  郭建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郭建萍教授长期从事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在Nat Med,Nat Genet,Arthritis Rheumatol,Ann Rheum Dis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作为课题负责人或研究骨干,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题项目”、国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自然基金国际交流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担任《哈里森内科学—风湿免疫分册》副主译;参编《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风湿免疫学高级教程》及风湿病学巨著《凯利风湿病学》(Kelley’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的翻译工作并担任编委。担任国自然评委及《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Human Genetics》和《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审稿人。

  (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李雪)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