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李想:写在祖国的边上

  中国,西藏,拉萨

  在人们的眼中,那里是一片净土,是朝圣者虔诚的终点,是旅行者向往的目的地。那里的人和事,都极致简单,那里的天和水,都极致明净,那里的空气是极致纯洁的味道。而我,和众多的援藏同事们一起,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九个月的时光,也看到了和旁人眼里不一样的祖国边疆。

  记得九个月前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整个人都感觉是飘的,每上几个台阶就要停下来深吸几口气。看着上一批援藏队员们饱满的热情,我既羡慕又担忧。我羡慕他们适应环境,行动如常;但我也担心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面对陌生的医院,自己能否像他们一样出色地完成援藏工作。

  初到拉萨与前批援藏队员北大肿瘤医院崔湧(左)合影

  短暂的交接后,我正式开始了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里紧张忙碌的工作,也开启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援藏经历。

  “老西藏精神”——伟大的传承

  如果去了解一些近现代西藏的发展,就会听说“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既是西藏解放时期解放军将士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的体现,也是一批又一批新西藏建设者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

  当我们初到拉萨,援藏指挥部就给我们讲纪律、讲安全,讲“老西藏精神”和背后的故事。这让我们深深感到,作为援藏医疗队员,自己身上比其他人更多了一份责任。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努力工作,为西藏建设争分夺秒地奋斗,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援藏工作不仅需要严明的纪律,更加需要伟大的精神,“老西藏精神”正是我们援藏工作的精神力量。

  “师带徒”——特色的援藏方式

  西藏的工作节奏从不像生活节奏那样闲慢。还没等完全熟悉医院,援藏队员们每个人就被拜了师,收了“徒弟”。后来我们才逐渐了解,这就是“师带徒”,援藏队员做“老师”,本地科室骨干是“徒弟”,通过这样接地气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传授给当地的医务人员。老师善教,徒弟好学,加上细致的带教工作部署,使得“师带徒”成为了援藏有效的工作方式。

  从“医务处”到“医务部”

  随着医疗援藏工作的开展,西藏的医疗水平和设备水准都有很快提升,但管理能力不匹配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医疗管理援藏需求十分迫切。

  我作为援藏医疗队中的管理人员,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医务处”,到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务部”,不同的名称,意味着既担负重大的责任,也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由于这里的管理组织体系较为简单,医务部承担了大量工作职能,除了医政、医质、医患的管理之外,还要负责“医疗盖章”、“健康体检”、“包虫病管理”、“三甲评审”、“控烟”、“健康促进”、“绿色通道”等职能。同时管理人员不足也是现实的问题。办法总比问题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使科室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能够兼顾各种工作,还通过引进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制度和流程,确保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大家平安,我们安心

  一个有宗教传统的地区,就有各种宗教意义的节日。节日对于医务工作者,往往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常打趣说,“别人过节,我们过劫”。在这里,医务部承担了组织全院进行节日医疗保障的重要工作。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我们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和周密的急救流程。在节日前,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在节日中,随时接到电话就奔向应急第一线。就这样,我们平安度过了“雪顿节”、“白来日追节”、“甘单昂曲(燃灯节)”等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节日。尽管这样的工作紧张而忙碌,但让人觉得格外踏实和重要,因为对所有医务人员来说,大家的平安就是我们的安心。

  节日前夕进行应急演练

  医务人员急救技能检查

  旅人看到美景,医者心系百姓

  九个月间,援藏医疗队参加各种义诊十几次,服务百姓千余人。我们曾随扶贫工作组到达海拔4000余米、条件十分艰苦的区县,为那里的贫困居民进行免费白内障手术和膝关节置换;我们曾去到连村医都没有的小乡村,为那里的村民入户看病;我们去过宗教圣地,给上百僧众义诊体检;我们还与贫困村的家庭结成亲戚,定期去给亲人送医送药。拉萨东西狭长,每一次义诊,路上就需要七八个小时,旅人看到美景,医者心系百姓。在一次次的义诊中,我们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是这样被需要,也更加理解了医疗援藏工作的重大意义。

  扶贫义诊——彩渠塘村结对帮扶

  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九个月的时间,拉萨市人民医院建立了三个区域医疗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中心),两个新科室(全科医学科、介入导管室),一个研究基地(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开展了许多高原从未有过的新手术、新技术、新项目,援藏医疗队也获得了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的多项团队荣誉。

  但我们想做的不止于此。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要把卓越的技术、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理念留给当地,还要教会本地的医务人员更多的技术和本领,“变输血为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持续提升西藏的医疗水平和百姓的健康水平。这是医疗援藏追求的目标。

  青春与奋斗,写在祖国的边上

  西藏是祖国的边疆,在这里,援藏已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或者工作,它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有丝毫的懈怠。

  而此刻,一年的援藏只剩下不到百天了。我希望自己在百天的时间里,能为这片美好的土地做得更多。我心幸甚,在人生中能有这样一次援藏工作的经历,让我对边疆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为边疆默默奉献的人们有了更加深重的敬意,对祖国边疆有了更加真挚的热爱。我愿把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带着对可爱可敬人们的祝福,都写在祖国的边上。

  (李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务处助理研究员、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