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2019年科技论坛暨第二十五届科研年会举行

  5月31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9年科技论坛暨第二十五届科研年会召开。本届议题聚焦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学科交叉发展平台建设等学科前沿话题,对现代医院科技创新进行梳理、分析、展望。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巡视员黄伟,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李俊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吴建伟,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范守善,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王文博,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徐志伟,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以及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的领导出席会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党委书记金昌晓,副院长李树强、王健全、沈宁、宋纯理,党委副书记刘东明,总会计师李春;医院临床医技科室、职能处室负责人,学术骨干及后备人选,博士后,科研型研究生,部分青年科研人员等以及来自各兄弟医院和学院路15家高校、研究所、企业的领导和嘉宾共5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金昌晓书记主持。

会议现场

  大会在宣传片《北医三院医者说》中拉开帷幕。

  “专家学者共话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同仁嘉宾为研究型医院建言献策。”大会由金昌晓书记主持。金昌晓书记首先介绍与会领导及嘉宾,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三院发展,特别是在医学科技创新工作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詹启敏表示,北医三院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仅以60周年的发展历史,便跻身进复旦医院排行榜前十名,源于其着眼于创新医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地追求卓越。今年作为北医三院第二个甲子的开局之年,在这一个重要的节点上,詹启敏希望北医三院能够充分利用学院路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与产学研结合,激发医学创新的新活力,共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技术、“卡脖子”技术,促进我国医学创新研究,引领祖国卫生与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詹启敏致辞

  乔杰表示,学科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北医三院着眼于改进已有的临床诊治技术,致力于从服务型医院到研究型医院转变,在现有学科交叉发展的基础上,探索从疾病到基础研究,由临床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打造了临床研究平台、基础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激发创新转化热情,营造创新转化氛围。如今,辅助生殖技术、骨科3D打印内植物技术等作为学科交叉研究、科研机构协同发展的产物,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未来医院发展的科技创新着力点,北医三院将发挥溢出效应,在本次大会上成立“医学创新研究院”和“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为促进北京地区临床医疗机构、高校院所和企业协同创新,临床机构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乔杰致辞

  黄伟表示,科技创新发展,绝不单纯是发SCI文章,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医院是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场所,也是需求最为旺盛的地方。全体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要从工作中发现问题、凝练问题,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难题,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

黄伟致辞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雷朝滋表示,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将从政策方面,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落实高校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从行动方面,继续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工作,提升转化转移能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提高成果转化率。

雷朝滋致辞

  韩启德表示,近几年,三院在诸多方面,包括骨科3D打印等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并成功实现转化和应用,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祉与希望。北京海淀区学院路集结了包括北医三院在内的诸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多学科、多方向的“科研共同体”,有条件成为国家科技研究的主战场、医学创新的最前沿。韩启德希望北医三院凝聚好这些资源,立志做好新兴、交叉、前沿学科工作,不断提升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水平。

韩启德致辞

  北医三院成立 “医学创新研究院”并启动“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揭牌

“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启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发起单位的部分代表上台致辞。

  安黎哲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优势特色学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在森林康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在部分科研专项中,北医三院也参与其中,学院路各兄弟院校已经成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未来,学校将在联盟的新平台上,开展更为广泛的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为实现“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吴建伟表示,学校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优势,已经在人工智能诊断、基因数据分析、生物遗传样本库、病理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与相关医疗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盟的成立正逢其时,它将成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和骨干力量,为医工融合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房建成表示,在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方面,医工交叉是必由之路。学校在探索虚拟手术方案模拟、机器手等一批国防科技转向医学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联盟的成立为强化区域聚集、配置、转化高端医疗资源能力提供载体功能,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加强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合作,促进医工交叉发展事业不断进步。

  尤政表示,医院既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场所,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大力支持医学学科建设,推进深度融合。通过学科交叉,促进高科技学科与医学的研究与转化;与学院路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通力合作,汇集创新要素与核心资源,促进医学创新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引领祖国卫生与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在大会学术报告环节中,来自知名学府、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不同领域的新理念、新实践。学术报告环节由宋纯理主持。

  范守善以“探寻纳米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题作报告。范守善指出,碳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发展的重要启动者和持续推动力,介绍了碳纳米管的发现和应用潜力,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并表示将在未来寻求碳纳米材料的医学用途。

  赵宇亮分享了纳米药物和肿瘤靶向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赵宇亮讲解了与传统分子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可以穿越生物屏障,在肿瘤部位微环境蓄积,多位点结合,阻止肿瘤细胞供血。介绍了DNA智能纳米机器人,传递凝血酶是DNA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应用中的重大创新和进步。目前,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方面治疗的动物实验已经取得成果。

  房建成以医工交叉的北航实践为例,讲解了北航近年来在国防科技、军用科技转向医学方面的具体实践探索。房建成指出现代医疗离不开高端医疗仪器,目前我国高端医疗仪器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对高端医疗仪器的需求十分迫切。新时期医学更加需要工程科学的支撑,房建成介绍了北航未来医工交叉的发展战略。

  黄铁军以“人工智能与临床医学”为题作报告。黄铁军介绍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助智能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流派,并预测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智能为用,机器为体,学习为魂”。

  陈山枝分享了5G与智慧医疗的思考与实现。陈山枝指出,移动互联网和万物互联是5G主要驱动力。目前,医疗面临资源分布不均,负载不均衡等问题,而以5G为基础“5G+智慧医疗”将在医疗教学、远程会诊、居家康复与护理等方面实现应用,为传统医疗模式带来全面变革。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人才计划与评价部副主任严利以科技人才计划的角度,分析了医院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成效。严利认为,要改进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就要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评价体系。

  今年作为北医三院第二个甲子的开局之年,在这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借助北京学院路协同创新联盟,北医三院期待与北京地区临床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交流、碰撞、协同创新,共同谱写健康医疗新华章。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