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用舞台演绎医学人文——记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短剧大赛十一年历程

  “文化故事”,以文育人。

  聚焦北大医学,"文化故事"栏目将为大家展示各学院、医院、各基层单位的文化品牌项目,让读者了解这些项目背后的故事,共同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精髓。

  第五期“文化故事”请大家透过舞台,欣赏医学人文学院如何演绎医学百态,讲述人文情怀。

  十数年的用生命守护生命,十数年的为医学人文发声。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从设立之初,便决心要身体力行,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守好“人文的温度”。

  十几年前,韩启德院士在逸夫楼七层坚定地写下“让医学回归人文”的殷殷期许。柯杨教授在建院十周年时留下了“好土、好苗、好果”的高度认可。医学人文学院的同学们薪火相传,不断探索,通过短剧大赛、微电影大赛、生死观摄影展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医学人文在北大医学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那一晚,“死亡”仿佛变得更亲切了一些

  “我们的舞台剧选择只呈现一种‘可能性’,只呈现出一种群像,而将最终的解读留给观众。直到最后一分钟,我们才让人物丰满起来,才让故事真正揭露出来,我们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触动到在场的人,鼓励大家用不同维度进行思考,能做到这些,真的是让我们很高兴的一件事情。”——在整个过程的最后,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这个概念仿佛都变得更亲切了一些。

  作为编剧和剧组召集人,为了在七分钟内更好地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内容,我们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十个小时的剧本,甚至在演出之前还在对剧本进行打磨加工,我们在话剧中付出的精力与汗水便是对医学人文最好的学习与沉淀。

  历届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的主题各不相同,代孕、基因、医患、生命、衰老和死亡等等。每个主题本身都非常宏大,以“生死”为例,要找到小的切入点确实非常困难。再加上表演的都是年轻的学生,如何将遥远且抽象的意境与思考落在舞台表演上,无疑是一个挑战。“生”、“死”相对遥远,“哲思”需要人生的历练,但通过对剧本的不断修改,每位参赛的同学对共情的体验,对情景之中人文的掌握,以及对生死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挣扎和抉择,但是有了生的基础和死亡的终结,才得以成为了一种艺术。真正懂得了这种艺术之后,医学人文才算真真正正落到同学们的手里。

  每一次表演结束,台下的掌声都会经久不息。虽然播撒人文的工作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哪怕只是留下几粒种子与几点星星之火,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便已布满荣光,并向着自己的磅礴使命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掌声散毕,那一晚,很多以往模糊的字眼与医学人文的内涵都仿佛变得更亲切了一些。

  那一晚,温暖将每一个人包围

  短剧大赛结束之后,应用语言学系的外教Daniel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谢谢你们,你们也许就是我留在中国的原因。”

  第十一届短剧大赛的总负责人2016级医英专业李佳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眼睛有些湿润。就如历届总负责人——王丽莹、张驰、姚秋琦等同学一样。医学人文短剧大赛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呈现,得到了院系里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得到了兄弟院系和附属医院单位师生们的大力支持。从动员同学参加,到邀请国内知名编剧徐萌与北京人艺知名演员班赞等专业人士培训,再到决赛现场的一系列流程和细节,团学联的全体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让医学回归人文”这个朴素的目标付出了无数的努力。

  “筹备组的成员有时候讨论到很晚,办一场活动确实很不容易”。筹备组成员也常回忆起自己那段“行走在冷风中”的日子,现在还一直保留着当年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结束之后舞台上的大合影——老师,工作人员,剧组人员,观众。活动之内来自全校范围内的几十支参赛队伍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升华,活动之外的所有工作人员亦何尝不受触动。在每一次的观看与反馈当中,人文的力量与思考便不断地叩问每位观众的内心,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作为工作人员,感受更是深刻。短剧大赛是舞台,更是平台,从一开始便如纽带般触动着与她相连的每一个灵魂,最后又将所有人心底的声音汇聚起来绚烂地呈现。医学人文的力量依托于短剧,却从不受限于短剧,从不受限于那个舞台、那些获奖的队伍,医学人文宛如一条河流,静水流深。而她与短剧大赛一道,也将学院的老师与同学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正如Daniel所说:“今晚,这里,医学属于人文。”是啊,这些短剧在不停地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一位同学的留言中这样写道:“感谢工作人员,感谢医学人文学院。我特别喜欢《与我共舞(Dance with me)》这个剧,以前对老人总有很多刻板印象,对衰老也极具恐惧。但是今天过后,我变得更加坦荡,生命的历程就是这样,我们活着,我们接受着,我们也可以一直幸福着,快乐着。”

  或许,这是最大的意义。

  那晚,温暖与感动将我们紧紧地包围在了一起。

  那一晚之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时至今日,医学的的定义已不再是彻底消灭疾病和战胜死亡,而是能够让病人在“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威胁时依然充满恩宠与勇气”。医学技术或许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医学人文一定可以。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作为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在这十一年里,有太多值得深思的主题在这个舞台上演:安乐死,器官移植,医患关系,给老人以关怀,将患者理解成一个完整的人,医生要治愈而不仅治疗,带着同理心走进患者……一个个经典的剧目在这个舞台上谢幕,《相信我(Trust Me)》 《一例肾脏移植(The Kidney Transplant)》《请放手(Let me go)》《错(Mistake)》……在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的舞台上,同学们“用短剧诠释医学,以人文关照医学”的动人表演与“医声入戏,戏如人生”的情景体验,一点点拉近了医学与人文的距离。

  或许,现代医学还停留在仅仅关注技术,关注以“化验、药物”等来治疗疾病的阶段,还在将病人仅仅当做治疗的对象,而非是一个有温度有温情的可以进入的完整的人;或许,现代医学离人文还很远,但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每一届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的见证下,总有一天,“医学会回归人文”。那时,我们仍会用“舞台演绎精彩”,用“精彩填满舞台”。那时,我们还会记得那一晚,那是推动医学向人文迈进的小小一步。

  那一晚,是2008年第一届医学人文周短剧大赛刚刚落幕的夜晚;

  那一晚,是2018年第十一届医学人文短剧大赛拉开帷幕的夜晚;

  那一晚,是医学人文的夜晚;

  那一晚之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文/医英15级胡凤松,14级张春峰 图/医学人文学院)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