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60周年暨第十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召开


7月1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和医学部科研处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60周年暨第十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医学部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编辑肖宏,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常务副主任张铁明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韩济生院士、药学院张礼和院士、第一医院郭应禄院士、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兄弟院校及北大各医院、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大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张宁教授主持。

会上,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朱树梅致欢迎词并宣读了《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第十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名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主任曾桂芳编审汇报学报工作。
从1959年1月《北京医学院学报》创刊,到1985年大学从医学院升格医科大学更名《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再到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更名为《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这本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今天走过了甲子之年。在北大医学的发展史上,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并传播了北大医学的科研成就。而在相当历史时期,这些成就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前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医学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药学及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青春不计耕耘苦,待到秋来实满。经过历届编委会专家、编辑部及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获得了一系列殊荣: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学会2016和2018年度“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奖”、 2013年、2015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奖”、2006年至2014年连续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年至2014年连续3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04年至2007年连续4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目前《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被多家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
国外: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PubMed)、美国EBSCO、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波兰《哥白尼索引》(IC)、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和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增补文摘》(ExtraMED)收录、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JST)。
国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核心期刊。也是《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SA)收录期刊。本刊全文入编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会上,韩启德向詹启敏颁发主编聘书。詹启敏向副主编、编委颁发聘书。

雷朝滋代表教育部在致辞中,充分肯定《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所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希望在今日辉煌的基础上,坚持服务为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成果传播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质量优先,明确论文质量是期刊生命线的办刊原则;坚持立足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大局;坚持开放合作,充分释放高校学报的独特魅力。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提升服务“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能力做出贡献更大的贡献。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编辑肖宏在致辞中以国际视野,对《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的历史和未来,作了极其专业的细致分析、评述及建议。他希望,经过甲子之年的《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北大“双一流”需要,做出一些战略调整。首先,立足北医,提升为国家和世界服务的能力;其次,进一步提升编辑出版能力;第三,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能力。希望学报面向世界学术制高点,紧紧把控专家资源、成果资源,通过密切联系专家、认真策划选题来达到品牌提升目标,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行列。

张铁明在致辞中希望《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借创刊60年东风,进一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明确建立一流期刊的定位,以服务学科建设为己任,紧紧围绕主编编委学术团队,突出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利用媒体融合出版手段,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出版传播更多的优秀医学创新成果。也为高校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探索一条有效路径做出实际表率。

学报副主编俞光岩教授及编委栗占国教授、姚晨教授和杜军保教授在发言中对学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作为新一届学报主编,詹启敏在充分肯定了学报60年贡献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学报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一,学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更好地瞄准医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当今医学发展新的模式和态势;第二,北大医学多学科发展的优势,对新时期办好学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报要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第三,继续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用更务实的方法调动大家积极性;第四,要以更宽阔的胸怀开放办刊,让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了解这个杂志,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在这个平台上展示;第五,要提高编辑队伍自身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和推动学科的发展,使办刊方向更能够贴近当今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同时提高稿源的质量。

韩启德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在北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刊六十年的学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针对国内学术期刊今天面临的困境,如何办好“北医学报”,如何办出特色,韩启德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第一,一定要有创新的思维,甚至颠覆性的创新思维,比如把某个医学问题,某项医学技术,某种疾病,进行类似医学史的总结;比如学科交叉,特别是医工结合对临床工作的意义等,这是不曾进入我们视野的内容。第二,可以引入学术批评,学术争鸣,在这个平台上呈现不同学术观点,促进医学发展。第三,加强国际化,可以与联系密切的国外大学,开展合作。第四,多种形式,凝聚编委的力量。
(宣传部 傅冬红/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图)
附《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第十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名单:
名誉主编
韩启德
顾问(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韩济生 林志彬 童坦君 王德炳 王 夔 张礼和 庄 辉
主编
詹启敏
常务副主编
张 宁
副主编(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李立明 栗占国 陆 林 乔 杰 俞光岩 曾桂芳 周德敏
编辑委员 (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敖英芳 邓旭亮 杜军保 樊东升 方伟岗 高 炜
郭 军 郭向阳 郭新彪 郭 岩 郭应禄 韩文玲
贺 蓓 洪 楠 洪天配 胡永华 黄晓军 黄一宁
霍 勇 纪立农 季加孚 贾弘禔 姜保国 柯 杨
冷希圣 李 航 李铁军 李 挺 林久祥 刘俊义
刘晓光 鲁凤民 吕万良 马 军 马绪臣 孟庆跃
齐永芬 秦 炯 饶 毅 任 军 沈 琳 万 有
王东信 王广发 王建六 王培玉 王荣福 吴健民
闫丽盈 杨慧霞 杨 柳 姚 晨 叶新山 岳伟华
詹思延 张 岱 张宏权 张 毓 张志谦 赵明辉
赵一鸣 周利群 周丽雅 邹万忠 邹英华 左 力
特邀编委(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陈 中 范大力 郭 辉 李 晋 柳晓辉 王存玉
编辑:郑凌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