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编制《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正式全国发布

2019年11月5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和《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遵照执行。

该规范与指南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急诊科副主任王传林主任医师担任编写审定专家组组长,组织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和平里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医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等数十家单位相关专家历时1年编制而成。

破伤风分为新生儿破伤风和非新生儿破伤风,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我国已于2012年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非新生儿破伤风(Non-Neonatal Tetanus)是指年龄超过28天,因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长期以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疫苗)来预防破伤风,因此外伤后发病率极低。而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和许多基层医务人员不能正确诊断该疾病,往往仅采取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来预防外伤后破伤风。外伤后,虽然破伤风较罕见,但病死率极高。

为规范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由国家卫健委组织创伤救治与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专家制定了本规范与指南。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团队在编制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这是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9年9月5日获批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之后,创伤救治专家团队首次牵头完成的创伤救治相关领域的国家指南与规范工作,充分凸显了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服务全国人民群众创伤医疗救治的能力与水平。

(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 李明)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