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志】袁建峰:西藏最美的风景是五星红旗
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崭新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现推出“爱国情 奋斗志”系列故事,由北大医学师生讲述胸怀大爱、秉承厚道,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
本期爱国情奋斗志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医务处副处长,教育部第八批援藏干部袁建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潘义生和援藏队员们
一年半前,来到西藏,面对满眼的湛蓝天空、白色雪山,我一直在思索: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一年半后,在充实而忙碌的援藏工作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并不是来援藏,而这就是我们的西藏。
拳拳赤子心,“袁”藏家国情
袁建峰在珠峰大本营
袁建峰,一名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援藏干部。进藏一年半的时间,一路走来,历练出的是成长、磨砺出的是品行,坚持不懈的是信念,永不放弃的是追求。
西藏地处祖国边陲,这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独特,也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医疗事业的发展与祖国大部分地方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发展,从1980年至今召开了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袁建峰作为援藏干部踏上高原,他说,“很荣幸,也义不容辞”。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召开第四、五批援藏专家迎送会
来到西藏以后,袁建峰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主管医疗设备和医院信息。“大病不出藏”,是党和国家对藏区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援藏医疗队员立下的“军令状”。虽然设备和信息不是临床一线的工作,但这却是实现国家目标最基本的保障。
大家都知道,很多在内地已经成熟开展的技术之所以在藏区还是空白,一是技术水平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医疗设备、设施的不足。很多时候,内地专家们来到西藏交流、培训技术、开展手术,都需要自己带设备、器械。正因为看到这些不便,袁建峰以此为抓手开展工作。
由于以前在医院从事的是医务管理,对于设备管理没有太多经验,袁建峰就跟大家一起学习。从仔细阅读医院制度、认真学习各项流程、严格对照国家政策开始,不断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多次开会讨论解决。一年的时间,在他的带领下,规范了招标采购流程、完善档案管理、强化日常管理,筹建医疗设备质控管理系统……
“从这窗口,大家可以看到崭新的CT、核磁机器,这就是我一年的工作。即使有一天,我的援藏任务结束了,但我把这些留在了这里。”袁建峰说。
高原铺路人,“建”行医者心
2018年12月25日,西藏首位通过114电话预约挂号的患者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完成就诊,“西藏推进医疗信息化惠民 实现首例远程挂号”的新闻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袁建峰正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很多人说,“藏区就医要跋山涉水”;他说,“我们要在高原上建设一条‘医疗高速公路’。”
说起114预约、微信预约,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在西藏,由于很多地区通信条件不稳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远程预约挂号迟迟没有实现。
其实远远不止这些,这里挂号缴费人工、分诊叫号人工、胶片取片人工……一系列的硬件落后,严重限制了医院运行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作为分管信息工作的副院长,他是真急啊。
经过全院领导班子讨论,结合西藏本地的医疗情况,站在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114语音预约挂号系统”以及“银医合作项目”动议,而袁建峰就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援藏医疗队员,也同样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的章磊,作为自治区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有过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而他也成为了袁建峰的得力助手,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西藏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且资源紧张,自治区人民医院除了面对拉萨市的病人,也面向整个西藏自治区的病人,尤其一些边远山区的患者同胞。
援藏医生与患者,袁建峰(左一)、张隽(右一)
为了方便患者能够挂得上号、看得了病,袁建峰带领大家将114系统设为可以预约未来一周的普通号和专家号。同时考虑到当地患者同胞们的实际困难,114语音挂号平台的接线员采用人工接线的方式,且接线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汉藏双语。虽然这样,加大了系统整体的运营成本,但为了广大患者同胞们的就医,袁建峰他们还是克服困难推行这种模式。
为了方便系统的维护和使用,他们将自治区人民医院的HIS系统与电信端114系统直接专线对接。医院后台上线哪些科室、哪些专家、开放多少号源都可以图形界面化操作,并实时传送到电信接线员端的系统上,这样提高了系统的运转时效,同时简化系统的运行过程,降低维护成本。
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西藏首位114电话预约成功就诊的患者,随后自治区卫健委将此模式全面推广,在2019年4月1日藏区各医院的114预约挂号系统全面上线。
实现了远程预约挂号,但排队长、等候长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为了从源头优化病人就诊环节,袁建峰他们将“银医通”项目中的窗口移动支付、综合功能自助一体机这两个模块作为重中之重来建设推广。
同时借助组团式援藏的契机,与对口支援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技术对接,参考北大医院“银医通”项目的功能,结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定制符合本地需求的系统。
于是就开启了全国各地开展调研学习经验、规划区域网络设置、反复进行联动测试,而后经过策划、论证、招标等诸多环节。在袁建峰他们的积极推动和具体实施下,这条“高原上的医疗高速公路”终于初具规模。
以下数据截至8月9日离藏前:
2019 年4 月19 日:开始窗口电子支付试运行,截止目前全部窗口都可以电子支付
2019 年5 月5 日:首批13 台自助机安装到位,开始试运行自助建卡、挂号
2019 年5 月15 日:又有19 台自助机安装到位,开始试运行自助缴费
总计32 台自助机分别安装在门诊楼、急诊楼和医技楼,还有12台自助机准备安装在病房、2台自助机留在信息处测试用,共计有46台自助机为此项目服务。
已经上线的功能:自助建卡、挂号、缴费、就诊记录查询、化验单打印、物价、药价等相关查询
后续上线的功能:114 电话预约挂号取号、住院押金缴纳、综合服务评价
正在测试的功能: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便民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
项目服务的特色:型号最新,内容全面,藏汉双语;身份证自动识别,信息快速迁移,缴费快捷方便,号源多平台共享,管理远程操控
袁建峰说:“银医通项目从启动到系统正式上线,这是北大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为促进自治区医疗服务提升做出的一小步贡献!”
一次援藏行,“峰”盈人生路
2018年2月28日,周三,大年十三,那正是袁建峰启程进藏的日子,心里没底、内心忐忑。而今天,一年半转瞬即逝,当一天比一天更临近要离开的日子,总感觉还有很多没完成的工作,有很多割舍不下的情感。
“人生很奇妙!我从来没想到,到目前,我飞来飞去最多的城市是拉萨。我已经走过路过西藏7个地市中的6个,74个区县中的37个。”
袁建峰曾说,“我发现西藏最美的风景就是五星红旗!”
的确,在西藏最美的风景就是国旗!无论是在耸立的布达拉宫,还是偏远的阿里地区;无论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那曲市双湖县,还是在神山、圣湖、珠峰脚下;无论是在城市、乡村里的每一间民房,还是在祖国安防的边境线上,飘扬的都是五星红旗!
在这里,你会油然而生一种最朴素、最真诚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袁建峰也时时刻刻以老援藏精神砥砺自己。他说,“虽然在藏的时间很短,但我们能做的却很多。我们的‘高速公路’刚刚起步,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智慧要在这里生根开花,要让这条初具规模的医院信息高速公路运行更流畅、连通更遥远。”
袁建峰在藏工作总结
在西藏近一年半的时间里,袁建峰电脑里的“西藏工作(2018.2.28-2019.8.9)” 目录下,共有26G的文件资料:季度工作汇报近1万字,会议纪要近4万字,西藏工作生活经验1万多字,事迹材料、学习体会、总结汇报近6万字,日记近12万字,记录西藏风土人情近6万字,读书笔记、感悟随笔5万多字。这是他一年半援藏工作的点滴记录,也是人生中难忘而又宝贵的经历。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格桑罗布这样评价,“袁建峰在短短一年多的工作时间中,做到了政治上可靠、思想信念坚定;他工作有思路、有举措、有力度;他作风硬、效率高、理念新。”
北大医学援藏队员在一起
援藏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袁建峰深深感悟到,援藏团队太伟大了。
他们曾为了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忍受严重高反流着汗、咬着牙继续坚持过;
他们曾为了能给偏远地区的患者看病,在藏区泥泞的村落奔波过;
他们曾因工作强度和环境不适差点丢掉自己性命,下了病床又和同道们并肩奋战过;
他们也曾有过思乡之苦,看着屏幕那端的家人,将眼泪吞下彻夜难眠过。
他为自己是一名援藏干部而骄傲,他为自己是北大医学人而骄傲,他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在这里,我们见过最烈的太阳,最厉的风,最荒野的高原,最混沌的空气,最震撼的雪山,最璀璨的星空。每次生命被拓宽一点点,日后再见大风大浪,我们定是不骄不躁,不惊不怵!”
“我将永远牢记‘使命、责任、担当’,我将永远牢记‘新时代、新风采,大时代、大情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武骁飞)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