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志】杨菲:八载基础路,一生北医情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崭新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现推出“爱国情 奋斗志”系列故事,由北大医学师生讲述胸怀大爱、秉承厚道,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级基础医学八年制学生,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杨菲。
20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伟大的新中国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下走过了不平凡的七十年。而对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这棵硕果累累的大树来说,2019年也意味着他的第一批果实刚好成熟坠地满十年。
从2001级第一届招生开始,过去的十八年间,北大医学关于基础医学教育和八年长学制的摸索从未止歇。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要怎样培养学生?这些学生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而关于这一系列问题最完整的答案无疑就隐藏在每名学生求学时和毕业后的人生履历中。
在这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当中,有的人也许已转行经商入仕,有的人也许选择远行去异国扎根,但他们当中更多的人依然留在或回到这片深沉的土地上,在科研的天空下奋力翱翔。
2009年,在北大医学部博士毕业
其中,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系主任的杨菲教授,正是2001级第一届基础医学八年制学生中的一员。十八年间,他在科研道路上夜以继日地探索和前行。十八年后,他也用行动和成绩给予了母校和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最好的汇报和诠释。
异国留学七年,不忘科研初心
2017年,杨菲(后排左三)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与实验室导师及成员合影
无论是从北医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深造,还是回国后在首都医科大学担任教师,杨菲坦言:在北医作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求学的这八年给他带来了最为深刻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而这都源于他和北医众多老师日常接触中所获得的言传身教。
虽已时隔多年,但是杨菲依然清晰记得韩济生院士授课时的点点滴滴。“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韩院士不仅传授了神经科学和针刺镇痛的医学知识,还传递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韩院士在课上回忆他的生平时提到,在他年轻时国家孱弱、外敌入侵、家园不保、人民苦难,这些沉痛的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会有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北大医学人的家国情怀深深印刻在杨菲的心中。
2017年底,杨菲回国前与爱人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合影
2018年,当杨菲和他的爱人,同样出自北医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李纤,面临“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的选择时,这些曾经的谆谆教诲让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在国外的7年多时间,杨菲切身感受到,正是因为祖国的强大,身处他乡才会拥有心中的那份安全和尊严。
韩济生院士还经常在课上给学生们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永远都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不能有“傲娇”的心态,低调、谦逊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品质,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时刻要夹着尾巴做人”。这些课堂上的“聊天”都让杨菲铭记至今。
正因为有着像韩济生院士、唐朝枢教授这样一批出类拔萃且德高望重的老师,杨菲不仅接受到了高水平的本科阶段教育,更是感受到了精神领袖般的力量。只有这种伟岸的力量,才能支撑着他在漫长而又曲折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不忘初心。
恩师五年教诲,自此独当一面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万有教授,是杨菲的博士生导师。五年的朝夕相处,万有教授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待科研的精益求精,对待学生的关怀备至,以及对待生活的随遇而安,都潜移默化影响着杨菲此后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2018年回国后创建实验室,与实验室师生合影
传承着老师的教育理念,杨菲在初次面对自己的学生时,总是先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借此发现他们自身的长处、优势和兴趣所在。在日常的培养中,杨菲会基于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设计课题,甚至规划职业方案。他平等地尊重和关注每一名学生,因为他相信每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没有不成器的学生,只有不负责的老师”。
在科研上,杨菲更重视对于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和科研思维的引导。杨菲认为,“科研就是要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技术来回答古老的问题。这就像审美,虽然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古老的命题,但不停变换的时尚风格才赋予了它永恒的活力。”
“而对于科研来说,新现象的发现和新技术的创新给予了科研持久的生命力和增长点,如果我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学生怎么会对科研感兴趣?又能从老师这里学到什么呢?”杨菲说。
此外,杨菲对于科研也有着自己务实的态度。他认为,“科学对于人类和国家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它也只是千万种工作中的一种,而不要把它神化。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同时社会和国家也应该对于所有科研工作者给予恰当的关注和评价”。
心知虽有万难,仍要奔赴此处
当年,作为第一家招收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校,北医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的初期,包括学制的设计等都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但是,从1977年开始建立基础医学专业伊始,北医对于基础医学的专业设计是坚持不变的,那就是建立临床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之间的桥梁,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其规律,培养引领现代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而长学制的引入也恰恰顺应了当时的专业和社会需求,杨菲直言不讳地说,当初选择报考北医基础医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八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时至今日,他仍然坚信,这是培养基础医学卓越人才的办学模式和理念,越来越多兄弟院校的效仿也在支持着北医当年高瞻远瞩的决策。
其实,北医当年的探索何尝不是一种实验。对于当时的领导和老师来说,他们也承担着极大的压力,甚至是面临着风险。拓荒者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也正因如此,长出的新芽对于他来说才是倍感珍贵的。
从前辈的身上,杨菲明白了耐得住失败和寂寞对于成功的意义。
在他周围,有的同学和朋友可能在别的行业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即便和同龄的科研工作者相比,杨菲也并不认为自己处于优秀的行列。但在十余年的科研之路上,他从未想过离开和放弃,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开拓着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天地。
心知虽有万难,仍要奔赴此处,源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更源于对维护人类健康的不懈追求。
北大医学从1977年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2001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本博连读的学生。虽然经过多次教学改革,但是“八年一贯、本博融通”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教育原则。
十八年会让呱呱坠地的新生儿长大成人,但在波澜壮阔碧血千秋的历史里,却只是沧海一粟。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许多关于新世纪的愿望已经梦想成真,一些新的期望又将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盛大开启。而北大医学对于基础教育的探索,一直都在路上。
拓展阅读——人物小传
杨菲,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中国及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200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2011年获得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神经保护。
(基础医学院 于佳弘、马鸣晖)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