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引领中国医师职业精神发展——第十三届中美医师职...
2019年10月19-20日,第十三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206会议室召开。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哥伦比亚大学医师职业研究所所长David Rothman等一百多名中外高校学者、临床医生、医院领导、医学生和媒体代表会聚一堂。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健康报》社、《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和《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协办。会议举办期间举办了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回顾展,播放了中心制作的研讨历史回顾视频。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的现状与发展”、“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的现状与发展”、“将临床伦理咨询纳入医师职业精神建设”和“中美医师职业精神发展的未来及方向”等话题展开专题讨论。
开幕式上,柯杨教授作为中心主任首先致辞。她用“很特殊”、“很幸运”、“很感激”三个词表达了自己见证医师职业精神研究领域发展的心情,并对中心常务副主任丛亚丽教授在过去十多年中致力于医师职业精神在北大医学从建立到发展,使中心能在国内发挥引领作用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肯定。研讨会美方代表David Rothman教授回顾了十几年前和丛亚丽教授等中国学者一起建立中心的初衷与经历,并对中心十几年发展中面对各种挑战所付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心工作在过去促进了中美两方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解,有利于中美两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健康报》社人文编辑部主任孟小捷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在致辞中均对研讨会的坚持与贡献表示祝贺。孟小捷从媒体视角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反思,王明旭用“可喜、可贺、可敬”和“任重道远、前途光明、未来可期”,高度评价了十多年来研讨会连续举办取得的成绩。 柯杨致辞 David Rothman致辞 孟小捷致辞 随后,王明旭教授主持了会议第一单元“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的现状与发展”。柯杨教授围绕“医学人文教育之我见”,通过医学教育的一般特性、如何理解“全人教育”以及北医在此过程中“做正确的事,不计成本”的态度和做法进行分享,着重就如何理解人性进行了剖析,希望医学生要理解人性、理解社会、身心和谐、融入环境。北大医学部尹秀云副教授从历史、社会视角回顾了“医师职业精神”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历史,分析了中国医师和公众基于传统文化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解,揭示了医师职业精神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北医三院主任医师韩彤妍从儿科医生视角,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探讨了中国医师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解,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医师应该秉持“安之若素,微笑向暖”的精神,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医生。 韩彤妍回答提问 孟小捷主持的“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的现状与发展”的第二单元中,Rothman教授基于美国目前单独执业逐渐消失而机构医师不断增加、阳光法案的出台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为大家解读了“美国医疗机构新技术与新发展的法规”,指出医学技术的新发展、患者群体的新变化,医师职业精神的变得更加重要。北大医学人文学院谢广宽老师以“利益冲突”作为医师职业精神的观察视角,剖析了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等新闻事件背后的经济利益冲突,解读了政府近来推出的药品“4+7”带量采购、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等政策,分析了新政策对利益冲突管理的影响。北医三院副院长付卫教授则以北医三院围绕手术室患者安全在沟通、环境与安全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为例,探讨了促进医学人文和医师职业精神在医院落地的新途径。 David Rothman发言并回答提问 付卫发言 第三单元“将临床伦理咨询纳入医师职业精神建设”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工部副部长郭琦主持。丛亚丽教授在报告中倡议建立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与咨询服务体系,作为探索的实现医师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她强调中心工作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之后,未来应该更多地与医疗机构进行互动,为帮助医务人员解决或减少他们所面临的临床困境提供更加具体实在的支持。基于丛亚丽教授的建议,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赵宇亮副教授向同道分享了自己在芝加哥大学MacLean中心参加临床伦理培训的经历,介绍了芝加哥大学临床伦理咨询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帮助医生的经验,分析了将该伦理咨询模式直接引入中国可能遇到的困难。国家卫健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樊民胜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从医学职业精神视角对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思考和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和医院管理经验对三个报告做了精彩点评。 王建六点评 第四单元邀请到张宗久局长和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前主委马强教授就“中美医师职业精神发展的未来及方向”进行主题演讲,本环节由大连医科大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赵明杰教授主持。张宗久局长从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介绍了健康中国战略的最新进展和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及在此背景下发展医师职业精神的新方向。马强教授从医师职业精神与医疗卫生改革的关系入手,提出应该超越医师职业精神,上升至“医学精神”的层面探讨。哥伦比亚大学Sheila Rothman教授对这两个报告进行点评,肯定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成绩,认为两国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中国的经验值得美国学习。 马强发言 Sheila Rothman点评 闭幕式上专家们对中美研讨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自2006年开始,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三届。十余年来,中心通过搭建系统研究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现状并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的平台,建设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信息资料共享中心,助力中国医师职业精神成长。中心副主任丛亚丽教授认为过去成绩的取得和会议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对政府部门、学校领导、国内外专家的鼎力支持表达了真诚的感谢。David Rothman教授在总结中动情地说,虽然医师职业精神是从美国引入中国的,但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经验正在帮助美国学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中美合作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张宗久局长在会议结束时也强调了中外交流、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希望中心继续努力,以开放的精神促进医师职业精神在中国的实践。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