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医者”揭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五项荣誉加冕

尊医重卫,共襄盛典。11月27日下午,由《环球时报》、《生命时报》等联合发起的“敬佑生命·2019荣耀医者”公益评选颁奖盛典在京举行。会上正式揭晓“2019荣耀医者榜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再次将五项大奖收入囊中。

为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美德,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医生、理解医生、尊敬医生,树立医者典范,重塑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生命时报社自2016年发起首届“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得到了医疗界的广泛支持和高度认可。活动历时3个多月,经过层层选拔和由5位主席团成员、13位两院院士和国医大师、33位三甲医院院长、20位中华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和6位主流健康媒体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专业评审团”公平公正的评选,最终评出了“生命之尊”、“金柳叶刀奖”、“金牌团队奖”、“专科精英奖”等10个奖项,共有118位专家及团队获誉“荣耀医者”大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张小明教授获“金牌柳叶刀奖”;消化内科刘玉兰教授获“专科精英奖”;神经外科刘如恩教授获“专科精英奖”;中医科冯淬灵教授获“中华医药贡献奖”;创伤骨科获“金牌团队奖”。

“金柳叶刀奖”获奖者张小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独创的“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的布加综合征根治术”,已在超过30家国内三甲医院应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

“专科精英奖”获奖者刘玉兰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疑难重症疾病协作组组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会长等职;在消化系统疑难杂病、炎症性肠病、慢性肝病的诊疗中颇有建树。

“专科精英奖”获奖人刘如恩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神经外科学系副主任,国家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药贡献奖”获奖人冯淬灵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研究方向是中药复方干预慢阻肺气道重塑、气道黏液高分泌等;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秘书长等学术兼职。

“金牌团队奖”获奖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1999年创立,是全国首个综合医院创伤骨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教育部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中心等。2019年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落户这里。

生命从起点到终点,无不与医者相牵绊,给医者多一点尊重,就是对生命多一份敬畏,医者初心不忘,健康使命相托。

拓展阅读——获奖者事迹

张小明:凭胆识啃下血管外科硬骨头

在抗击病魔的路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小明一直信奉“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凶险,越要为患者“杀出一条血路”。

在中国血管外科界,“全主动脉置换”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的布加综合征根治术”是不得不提的两项大手术。

起先,张小明对全主动脉置换这样的手术也感到棘手,不敢触碰,直到一名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由于救治无方,从外院转来后病情极度恶化,不得不进行全主动脉置换。面对高风险,张小明再次操起手术刀,忍着腰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痛,用近20小时成功完成了手术,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传统的布加综合征根治术,是血管外科界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累及被视为手术禁区的“第二肝门”。张小明在一次外出会诊的手术中悟出肝段下腔静脉双向游离技术,并在后续的手术中率先应用右心房插管技术,独创了“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的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该术式克服了以往手术的技术缺点,将手术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2小时,显著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为血管外科界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凶险,越要为患者‘杀出一条血路’。”张小明如是说。

刘玉兰:用高超技术守护患者

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玉兰教授在消化系统疑难杂病、炎症性肠病、脂肪肝及免疫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颇有建树,凭着卓越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得到了患者、同行的一致赞誉。

她始终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对待每位病人,都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随诊,始终坚持每天亲自详细查看每位病人,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和病情变化。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该病难诊断,且不可治愈,引起国内外消化学界的重视。刘玉兰率先关注并组建炎症性肠病治疗团队,开设专科门诊,并形成长期随访机制。不仅在炎症性肠病、脂肪肝、肠黏膜屏障、肠道微生态等专业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果,而且带领团队,获得了数十项国际及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还研发出通过检测患者唾液辅助诊断炎症性肠病的试剂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负患者性命相托,用高超医术守护患者,矢志攀登卫生健康科研高峰,秉承高尚医德风范。数十年来,刘玉兰始终诚心救患,诚意行医,守卫患者健康。

刘如恩:为病人24小时开机

他微信里有5006位好友,联系电话有3000多人,基本都是患者;他手机24小时开机,患者随时可以联系到他,无论白天黑夜;他手机里存的图片都是病人咨询问题的截屏;他平时做手术,至少五、六台,最多一天做34台,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在中国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治疗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将专业的种子毫无保留的播撒。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如恩教授。

当被问到为何要对病人如此尽心尽力时,他说,因为“一百减一等于零”。服务病患要百分百的尽心,不能有一丝懈怠,否则病人体会到的不是剩下99%的热情,而是近乎为零的信任。

刘如恩说,医生技术、业务的每一步提高都是患者“教会”的,因此一直对患者心存感激。无论做了多少台手术,刘如恩都要亲自查房,观察病人的术后状况,了解病人是否有不适,仔细叮嘱病人术后注意事项,提醒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叮嘱患者不要担心。平日里他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每晚夜深人静和周六日的“休息”时间,他还要翻阅文献、撰写文章,进行科研探索。

从医之路不易,永远学习,不懈钻研,刘如恩将自己的专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病人,尽心、尽责、尽力,毫无一丝懈怠。

冯淬灵:她的诊室总是温暖总有笑声

对于冯淬灵来说,自打从事了医生这个行业,工作、学习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可以说全年无休。临床、教学、科研、科普宣传,每一项她都付出了百分之一百的努力。

调入北大人民医院的第一年,为了了解西医科室需求,冯淬灵承担了几乎全院的中医会诊任务,除了临床还有教学和科研任务,门诊、会诊后搞科研、与研究生交流试验/实验进展情况,晚上九十点钟离开医院是常事,回家后还是继续工作、学习,所以回家,只是换了地点继续上班。

作为中医专家,冯淬灵深知信任、理解是治愈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总是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个患者,营造轻松的就医氛围,让他们体验有温度的诊疗过程。好多患者说,“看到冯大夫,病就好了一半。”冯淬灵觉得,这是对医生最大的肯定和嘉奖。

2018年初,冯淬灵在电视台录制科普节目,临上场接到母亲病危电话,出于对观众的责任,她选择了继续录制节目;凌晨母亲去世了,她又正好赶上上午门诊,为了患者,她也没有停诊,强忍悲痛看完了所有患者。

冯淬灵说:“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责无旁贷。”

创伤骨科:探索严重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

作为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体单位、全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化培训中心依托单位、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单位和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候任会长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在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控制,生命复苏及确定性治疗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救治了大量严重创伤患者,并在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重大伤亡性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医学救援中,承担了重要职责。

如何提高全球应对创伤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创伤致死致残率是各国政府和医学界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牵头成立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经过1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伤规范化救治体系、建立创伤救治规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开创性提出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核心理念,并率先提出在综合医院建立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的创伤救治新模式,系统开展了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工作。

截至2018年11月12日,该项目已在24个省市的100多个区县开展,参加联盟建设体系的医院达441家,其中省级医院15家,县域单位107家,地市级以上医院60家,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和社会效应。这对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创伤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人民医院宣传处 钟艳宇)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