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背后:每一个患者都想好好活着
“在我这儿看诊的都是乳腺癌晚期患者,他们走进科室表现出的恐慌,都让我觉得特别心疼。”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卫燕一边说一边感慨,坐在我面前的,都不仅仅是一个病人,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数据,2020年确诊癌症患者达1930万例。世卫组织癌症专家安德烈·伊尔巴维表示,乳腺癌现在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占新增癌症病例的11.7%,癌症带来的经济影响巨大,预计癌症负担在未来几年会进一步增加。
在卫燕的门诊中,卫燕对每一位患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最后一句话是“保重!”。
乳腺癌肺转移、骨转移患者:我想过好当下每一天
卫主任在细心指导患者应做哪些检查。赵苑旨摄
“过年好!”
“今天穿的好精神。”
诊室内的笑声,让人看不出,来这里就诊的患者都是癌症晚期患者。在卫燕的门诊里,即使在刚进诊室时患者“表情凝重”,但在随后的对话中,氛围都会一点点舒展开来。
2019年3月,已经出现乳腺癌肺转移、骨转移的王爱(化名)回忆:从那之后就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也不能做手术,主要是药物治疗。那时医生就问我怎么才来看,很少见到发展到我这种情况第一次来看医生的,我也很迷茫。
刚满16岁,王爱就去当了兵。后来读军校,毕业之后一直在海南,直到退休以后才回到北京父母的身边,今年68岁的她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退休后来到北京就是想多陪陪父母及孩子,哥哥姐姐也都在这里,兄弟姐妹中,我是家里最小的,现在爸爸已经103岁了。没想到父亲还好好地,自己却成了癌症晚期患者。”
乳腺癌属于慢性病,卫燕告诉记者:“像王爱这种,复发转移乳腺癌不像早期时,能够通过手术化疗、放疗,把它从身体里头剥离出去,而是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密切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卫燕提醒,高危因素准确来说是促发因素而非根本原因,降低这些因素影响,可能会使发病年龄推迟一些,发病程度相对轻一点,但绝不是避免危险因素就一定不得乳腺癌。
“心病”是乳腺癌患者治疗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卫主任在耐心听患者讲述自己的病情。赵苑旨摄
2021年农历新年刚过,在卫燕的门诊里,她对患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最后一句话是“保重!”用卫燕的话说,陪伴患者治疗的日子,不应该冰冷,而是充满温情的。
“2016年4月,母亲被检查出乳腺癌Ⅰ期,那年母亲57岁。”温艳(化名)说,她是在母亲确诊后做化疗时,因母亲对化疗药物过敏被送进抢救室,才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得乳腺癌的消息。
“妈妈是个要强的人,她一直不能接受这个现实,长期的化疗让身高160cm的她,体重消减不到90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非常不好,”温艳说,好在9月份母亲做了左侧乳房全切手术,为过去的阴霾画上了句号。
去年,温艳一家买了新房子,母亲在家人与医生的陪伴下,心情渐渐明朗起来,也为以后的生活做好了规划,但就在以为可以重新开启新篇章时,在春节前的一次体检中,温艳母亲的肺部CT发现两个结节,原来温艳母亲的乳腺癌转移到了肺部,已经有了光亮的心,又一次陷入了灰暗中。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温艳母亲日常的焦虑与恐惧都尽收在她的眼里。
“她主要是对将失去生命的恐惧、计划好的生活被打乱、担心花了钱也保不住命,最后人财两空成为子女的累赘、生活很多方面会失控感到焦虑。”温艳说,能理解母亲的感受,在工作中接触到的类似患者,也通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当一个人心情比较焦虑恐惧的时候,他会觉得周边的一切都是灰暗的,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2月22日,温艳带着母亲来到了卫燕的门诊,母亲面色凝重,看起来心事重重,在回复了医生的“新年好”后缓慢坐下。
“现在什么情况?”“没劲儿、浑身发软……”卫燕反复检查看了单子后,开出用药单。
“卫主任,我得和你聊聊,我现在压力其实挺大的。”温艳的母亲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非常好的医生,好丈夫、好孩子,丈夫每天照顾着我,孩子肯为我花钱,医生专业能力非常强。但我还是感到害怕,每天吃不下饭,我一直想肺转移到什么程度了,能有多大影响。”
“你能说这么长一段话都不吃力,证明你的肺转移程度没有你想象的糟糕。”卫燕说完,满屋子的人都笑了。
“为什么偏偏是我患了乳腺癌呢?”这是温艳最常问的一句话。
卫燕解释,乳腺癌病因尚不明确,国内外不少科研结果显示,罹患乳腺癌的患者通常具有一些特征,如有家族史、未婚/未育、有乳腺非典型增生、胸部接触过较高剂量的放射线或雌激素的长期刺激等,这些被称为乳腺癌高危因素或易患因素。
“我经常和患者说的一句话是:拿饭当药吃。人是铁,饭是钢,少吃多餐。药是外因、心情是内因。你若有压力,对于药效的发挥会有一些影响,若过度紧张了,对身体来说也不好。”
“焦虑和乳腺癌都是非常重要的疾病,应当同样得到重视。你的病一定要把它当成高血压、糖尿病来治疗,长期治疗。”卫燕给温艳的母亲支招:“若喝不下牛奶,可以在和面的时候用牛奶和面,就不用水了,一定要进食。”
温艳现在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母亲谈心 “我也害怕失去妈妈,我也有恐惧,但我不能带着我的恐惧去开导我的妈妈。”温艳说,在开导母亲前,她会找同事来先消除自己的恐惧与焦虑,等调整好心态,再平和的与母亲交流。
“我理解你的感受,你不愿意成为我们的麻烦,但是妈妈,只要你和我们在一起,就比任何事儿都重要。”这是温艳常对母亲说的话。
现在温艳母亲在做内分泌治疗加服用靶向药来控制病情,“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要做到心理的陪伴,我想尽我所能提高母亲的生活质量,在剩下的时间里,让母亲不留任何遗憾。”
卫主任在为患者开病历单。赵苑旨摄
保乳治疗更适合早期患者
随着技术的发展,乳腺癌也不再是“发现既切除”的癌症。保乳治疗逐渐走进视野。
“现在的保乳治疗,手术要求是苛刻的,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先进行穿刺活检,明确患者所患乳腺癌的类型,在手术前要进行几个周期的全身静脉化疗。”卫燕告诉记者,将化疗放在术前的目的就是要让病灶进一步缩小,来保证局部切除更加安全,并且清楚化疗药物是否对患者真正有效,还能清理潜在的转移灶。
在没有穿刺这项技术之前,是先通过局部切除的方法取得活检。现在仍有很多医院在这样做,医生从患者的影像里觉得有问题,便安排手术,先将病灶完整的切下来,等待病理检查的结果,再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手术。
“技术改进后的保乳手术,它的步骤分解的更细一些,顺序调整的更合理一些。医疗方面更复杂一些,但同时追求对病人带来的伤害更小一些,疗效更好一些。”卫燕说,保乳手术比较适合早期患者,效果不低于乳腺癌根治术,它已经可以做到对肿瘤的定位及切除更精准化,而且复发转移的情况不比乳腺癌根治术的高,即使局部复发了,在不影响患者整体身体健康状况的情况下,再进行切除即可。
“做了保乳手术的患者生存情况不比不保乳的差,这部分患者通常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方面都会比其他患者的保障更高一层。”卫燕解释,2019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保乳治疗率为44%。
在卫燕的记忆里,之前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让她印象深刻。一位40岁的乳腺癌Ⅰ期(早期)的患者,医生推荐她做保乳治疗,在做了一年的术前药物治疗后,从患者的核磁影像里,已经看不太清病灶所在的部位,证明术前药物治疗的效果已经很好了。
但不久,她听很多人说乳腺癌手术应立马就做,不能耽误,便换了家医院做了手术,半年后由于身体出现不适,再回到卫主任的门诊时,之前做的手术并没有真正切除病灶,她最终面对的只有全切这一条路。
“遗憾的是她听信了别人的话,不过好在做完全切手术后,现在身体状况还不错,她也常会告诉身边的病友‘手术不是着急的事儿,就算影像怀疑你也要确诊一下再做决定。’”卫燕说。
“货比三家”这个过程很多患者和家属都经历过。卫燕建议:“这个过程尽快在开始治疗前完成,就是选择你信任的医院和医生,之后,就信任你选择的医院和医生,不要随意更换。”
对每一位患者,卫燕都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让每一位惆怅而来的患者,都能满怀信心和希望的走出去,是她的目标。
(来源:《健康时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