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项目”评选决赛举行

2020年11月11日,以“展示青年人才风采,鼓励科学研究创新”为主题的2020年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项目”评选决赛在医院科教楼三层陆道培学术报告厅举行。

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常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名科学家”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北京大学公卫学院周晓华教授,北京大学BIOPIC孙育杰教授及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郑乐民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汪贻广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王建六、李澍,行政事务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党委副书记戴谷音等作为特邀评委出席会议。

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往届学术新星、学科中青年骨干、医护人员代表、临床研究技术人员、医学生等参会。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年人才培养的品牌工程,学术新星项目已经举行十一届,至今已有64位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其中1人入围“创推计划”和“万人计划”,6人成长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成为医院学科、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和激励着一大批年轻人在科研领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致欢迎辞。张俊副院长代表医院对与会专家评委表示欢迎、对进入决赛的“科技新星”表示祝贺并寄语厚望。张俊副院长强调,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资源,科研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医院新百年征程上,医院以 “一二三工程”为总体发展思路,加强顶层设计,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医院建设和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度重视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与发展,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有规划的培养举措和政策倾斜,带动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才涌现,期待今天的科研新星冉冉升起。

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常颖致辞。常颖主任指出,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潜能。此次活动正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激励青年临床医生对科研的投入,提升对科学问题持续探究韧性,展示青年人的学术风采。常颖主任介绍了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在推动首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希望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可以在首都良好科创政策的沃土中,获得丰硕的成果。

本届学术新星评选活动,经过严格把关、层层筛选,推荐了十位候选人进入决赛,进行陈述答辩。比赛过程中,临床科研领域10位青年才俊通过精彩的陈述答辩,资深科学家、特聘教授深刻的点评指导,让会场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与会嘉宾充分肯定了青年科研人才从临床工作中凝练科学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精神;勉励青年科研人才在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上持之以恒,守住科研底线,踏踏实实做好科研和临床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大众,为医学梦、健康梦不断努力前行!

医院学术新星评选活动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年科研人才发展的品牌活动。活动及时发现、培养和举荐青年人才,以人才项目资助的方式,重点支持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为其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和政策保障,从而进一步鼓励医院青年科研人员在学术和科研领域勇于进取,积极创新。

弘扬优秀学术传统,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之上不断向前。

【选手简介】

赵祎婧,1992年生,血液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线粒体代谢研究。首次提出细胞核线粒体lncRNA Crosstalk调控网络,为研发基于线粒体的新型癌症疗法开辟思路。

周健,1986年生,胸外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肺癌术中荧光成像、肺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等研究。国际率先探索交感神经节显像机制,率先提出通路突变数作为肺癌术后复发的生物标志物。

张霞,1987年生,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新型免疫治疗及干燥综合征新诊断方法的研究。国际首次应用低剂量白介素-2治疗SLE,为临床免疫性疾病的诊疗带来全新理念。

倪文涛,1988年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主要从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率先研究了替加环素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协同抗菌作用;发现早期心肌损伤与COVID-19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王搏,1986年生,胃肠外科医师,主要从事非编码RNA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北京大学“学术精英”获得者。国际上率先发现miR-194等系列非编码RNA、首次探索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组学,开辟治疗新思路。

杨文嘉,1989年生,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的循证医学研究。国际首次对不同口服降糖药物与胰岛素联用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评价,为降糖治疗方案提供更强有力的循证证据。

王启,1986年生,检验科副主任技师,主要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分子流行病学与耐药机制等。首次大规模阐明我国CRE菌株中主要流行菌株ST11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特点,为临床CRE感染经验性用药提供证据支持。

徐丽玲,1990年生,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国内首次关注Tyro3受体酪氨酸激酶在骨破坏中的作用,位于国际前沿水平。

谢璐,1986年生,骨肿瘤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药物治疗。作为主要执笔人编写了首个中国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毒副作用管理指南。

肖伏龙,1988年生,通州院区综合内科助理研究员、医师,主要从事发作性睡病的机制研究。首次提出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冲动行为与脑网络连接和基底节的相关性,被法国政府及里昂神经科学研究所引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