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21年度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重点项目开题报告与研讨会召开

2021年3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牵头承担的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学部重点项目“高端多学科交叉背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开题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209报告厅举行。

项目特邀顾问、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蕙青,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项目分课题负责人、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顾晓松院士,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樊新岩、一局教育处处长范桂梅,项目分课题核心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项目分课题核心成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张勤教授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项目课题组核心成员50余人参加了此次开题报告与研讨会。

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乔杰院士、医学部常务副书记徐善东、医学部副主任张宁、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项目核心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教授主持。

会场全景

乔杰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致辞,对出席会议的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相关领导以及各院校与会专家表示感谢。乔杰认为,本项目的启动恰逢其时,对于提升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北大医学历来重视医学教育,将全力做好本项目的服务与保障工作,为国家医学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乔杰致辞

樊新岩代表中国工程院致辞,从中国工程院的角度介绍了本项目设立的初衷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并表达了对本项目的重视与期待,希望本项目成果能提升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层面的决策。樊新岩表示,中国工程院将做好相关的支持工作,助力项目顺利进行。

樊新岩致辞

詹启敏回顾了本项目的研究基础与立项背景,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目标与总体设计,从宏观层面对项目综合组和分课题五“八年制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并从人才队伍构建、平台资源优势、依托单位支持等方面进行了项目实施路径论证。天津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何峰教授代表顾晓松从立项背景、研究目标和团队计划等方面对分课题二“医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天津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改革探索经验。

詹启敏作汇报

王维民向与会专家分享了分课题三“临床医学+医学其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的分解思路、任务目标做出初步的界定。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教授代表项目负责人王琦就分课题四“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进行了介绍,梳理了当前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困境与难题,并从研究背景、方案制定等方面分享了课题研究方案。

王维民作汇报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各课题组的报告,充分肯定了该重点项目的研究价值,认为该项目对于探索新发展阶段高端多学科交叉背景医学人才、总结与完善医学教育改革经验、提升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有重要而广泛的促进意义,并表示项目开题报告前期工作扎实,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可行。与会专家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积极建议。

顾晓松认为,项目要开展客观分析,相关研究结果要有信息与数据支撑;项目建设立意要高,需要参照优秀的国内外经验,要注重结合中国国情思考项目设计,要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并表示医工结合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领域,对于促进医学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顾晓松发言

翟双庆认为本项目的定位在“医学人才”,研究范围需更加明确。针对课题四,翟双庆认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属性、定位仍然不清,需进一步加强系统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全力以赴做好课题四。

翟双庆发言

张勤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在高端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并针对各课题给出了切实建议。张勤建议,项目各课题的开展要充分吸收已有改革探索的经验,把握每个课题的关键问题,注重考虑与已有相关政策的衔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卢晓东研究员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从学生量、创造性的培养、院士的成长经历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等角度进行了分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建如教授表示医学教育需要注意规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与平衡,要从教育教学过程的角度出发注重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组织管理因素的限制,多学科交叉背景人才的培养要考虑与本身专业领域的边界以及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等问题。

林蕙青作指导发言。她认为,项目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家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十分重大和紧迫的问题,意义十分重大。本项目由北京大学牵头,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团队,各课题组对整体框架的设计、关键问题的考虑,都有相当的深度。林蕙青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希望,强调本项目的重点是模式和路径的研究,实践性很强,研究成果需要可实践、可借鉴、可推广,研究成果要能与工作、与改革试点、与政策推广相结合,期待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医学教育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林蕙青作指导发言

与会人员集体合影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