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敢医敢言
钟南山
人物简介:钟南山,1936年10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改革先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白求恩奖章。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三个月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拉响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警报。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它肯定有人传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1月20日,在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到武汉调研后,钟南山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通过媒体发布。
三天后,武汉封城,多个省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居民听从指导,在家不出门、不聚会、戴口罩。
“非典”期间钟南山因为敢讲真话、治愈病人有效而积累下的公众信任感,在这次疫情期间有了充分显现。
什么时候可以出门、能不能聚会、什么时候可以摘口罩、疫情到了什么阶段,大众都想要听听“钟南山说”。
最近,钟南山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大众: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新冠病毒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我国已从高危险阶段进入低危险阶段,但不意味着没有危险。不管是居家、在公司或者公共场所,保持一定距离非常重要,不聚会、不聚餐。
真话和真药
在去武汉之前,钟南山未就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任何公开发声。
1月18日上午,钟南山接到国家卫健委电话,让他当日启程去武汉,参加第二天关于新冠肺炎的调研。
时值春运,18日的机票、火车票均已售罄。秘书告诉他,乘坐公共交通迅速抵达武汉的唯一方式,是买站票。
钟南山说:“好吧,既然国家需要我们。”
当天晚上5点左右,钟南山在列车长的帮助下坐到G1102次高铁的餐车上,此前他们做好了拿个马扎坐几个小时的心理准备。
钟南山在去往武汉的列车上
有了“非典”的前车之鉴,钟南山清楚,一旦一个急性传染病有人传人的性质,会波及整个社会、整个经济,所以到武汉后他反复向当地卫生部门确认,有没有医务人员感染,有没有人传人。
在得出“人传人”这个结论前,钟南山经过反复思考和求证,最终判断新冠肺炎人传人的依据是“在广东有2个病例,没去过武汉,但家人去武汉后感染了新冠肺炎”。
说话一定要有依据,是钟南山从父亲身上学到的重要品德。
他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的儿科专家。1969年,北医毕业后的钟南山下乡参加医疗队,有个孩子频繁尿血,钟南山在内的很多人就判断病人所患的是肾结核病。
回到家他向父亲谈起此事,父亲反问:“你怎么知道是肾结核?”
钟南山一时语塞。
父亲接着说:“尿血是很常见的症状,可能是膀胱的炎症,可能是结石,当然也可能是结核,但你得有证据才能治疗。”
这个事情钟南山在多个场合提及,父亲的提醒让他在诊治和工作中严格做到:“说话有据。”
“非典”初期,在非典病原体的确认上,钟南山就因为这一原则跟其他专家发生过争执。
2002年12月底,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接收了一个来自广东河源的肺炎病人,病人病程很快,使用抗生素没有任何作用。两天后,河源救治过该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
很快民间谣言四起,各地出现抢白醋、抢板蓝根的现象。
2003年2月,“非典”在广东蔓延。有研究人员从两例标本切片中,发现有典型的衣原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引起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基本查清,是衣原体,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关于“非典”的病因,曾有一段时间主流的声音是“衣原体”。
对于这一结论,钟南山并不认可。
“我们此前已经按病因是衣原体对病人进行过正规治疗,没有效果。所以这个结论我很不同意,如果按照那个做法治疗,会死更多人。”钟南山认为,在病人尸检的标本中发现的衣原体病原仅能作为两位被解剖者死亡的病因之一,不能简单地认定衣原体是唯一病原。
钟南山(左二)救治非典病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这一结论的当天晚上,广东紧急召集钟南山等专家开会,钟南山在会上直言:“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
那天他态度强硬,多次明确表示,反对使用抗生素。
钟南山没有顾及到同行、上级的面子,而是尊重事实,探索治疗方法。因为他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而是事关病人的生死。耽误时间,用错药,就可能多死几百人。
2003年4月12日,钟南山牵头的联合攻关组宣布,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真正原因,这一结果很快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在此之前,钟南山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坚持说真话。
有记者提问到他时,他坚持说:“我们顶多是遏制,而不是控制。”
理由是截至当时,还不知道病原是什么,也不明确知道治疗办法,病毒还在传染,医生顶多是把病人隔离起来,疫情是得到遏制,完全不是控制。
发布会之前,钟南山曾去给父亲扫墓。钟南山的儿子记得很清楚,钟南山虽然在那个阶段面临外界的很多质疑,但仍然在墓前说:“要讲真话,要对得起病人。”
“以人为本,起码要从讲真话开始。就像我们医生,对病人讲真话,才能让人信任你。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钟南山后来说。
躬身一线
无论是在抗击“非典”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抑或在平日里的工作中,钟南山都坚持在救治病人的一线,通过查房、坐诊等跟病人面对面的方式,获取做出结论的证据。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我的很多想法甚至灵感,或者一些科研题目,都是从临床实践里来的。”钟南山说。
“非典”时,在站出来反对其他专家提出的“衣原体说”时,钟南山参与救治“非典”病人的时间已经长达四十多天,他敢于质疑“权威”的底气,就在于切实参与着一个个病人的救治。
拒绝“用抗生素治疗‘非典’”这一疗法之后,钟南山顶着压力在实践中摸索有效的救治方法。他甚至要求“把最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其中一个原因是,通过丰富的病例资源,可以细化研究,深入探讨,更有利于提出解决办法。
他亲自查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收治的每一位“非典”病人的口腔,得出了所有病例均无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特征是呼吸困难等结论,同时通过亲自诊治,近距离接触观察病人,他更加确认病原体并非衣原体。
钟南山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查看X光片
钟南山的团队最终摸索出一套对症治疗的经验:三早、三合理。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
钟南山还创造了“无创通气法”,即用无创鼻部面罩通气,而不是通过插管或气管切开术通气,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这些做法,跟传统临床救治措施并不同轨。钟南山为代表的广东医务人员以实践为依据,力排众议,并得到广东省卫生厅的支持。
也正是这样通过实践摸索有效措施的做法,使得广东全省的“非典”病死率(3.8%)全球最低。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
钟南山在武汉医院调研
此次新冠肺炎期间,他同样是坚持每周去病房查房,并定期连线广东深圳、中山、东莞等地以及湖北武汉等疫情震中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视频会诊研讨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救治。
钟南山团队积极开展氯喹和连花清瘟胶囊的临床试验,他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从目前分析的结果看,两者都具有比较肯定的效果。氯喹能够缩短病程以及降低病毒负荷。连花清瘟胶囊能够明显缩短症状缓解的时间。
钟南山还发现,新冠肺炎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小气道里黏液非常多,阻碍气道通畅,容易导致继发感染。前期观察一些患者使用氢氧混合气治疗的情况,他初步发现氢氧混合气能够明显改善气促,可能更适用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时,他还坚持和外国抗疫团队通过视频沟通的方式,分享、交流救治经验。
3月12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同医院重症监护团队一起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美国重症监护方面的专家进行多方视频连线。
钟南山用流利的英文向与会者分享他的团队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氯喹等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
在视频会上,美国专家问到:“何种严重程度的病人,或者有什么具体指标提示我们需要使用氯喹治疗?”
钟南山根据临床经验回答:“我们该将氯喹先用于有症状的普通病人,而不是重症病人。”
如今,在各国抗疫过程中,氯喹已被视为“新冠明星药”。使用氯喹后,在10天到14天的潜伏期内,带有新冠病毒RNA的疑似病人转阴的比例很高。
三个心愿
新冠肺炎疫情还没结束。
钟南山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新冠肺炎的防治,包括研究总结危重症病例管理的要点、新实验室检测技术、新的治疗手段等。
但这并不是他唯一关心的事情。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钟南山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大会后接受采访时,钟南山说:“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
1963年,钟南山(前排左二)与同事们在北医生化楼前
今年是钟南山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60周年,除去前11年留校做基础研究之外,剩下49年钟南山都在潜心研究呼吸系统疾病。
“慢阻肺”位列全球疾病死因的第4位,在中国已上升为第3位。
1979年,钟南山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到英国进修时,他就开始跟导师研究慢阻肺。当时对于这种病,诊断很清楚,但是治疗很落后,后来技术改进了很多,但对病人治疗仍然没有带来实质改变。
钟南山与导师弗兰里教授
在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中,基本是只有出现症状才干预。但出现症状时患者已经呼吸困难,肺的病变已不可逆。这导致很多呼吸科医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研究慢阻肺。
钟南山带领团队于 1999 年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那一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特别重视慢阻肺的防治,因为1998年的美国数据显示,他们所有的心血管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病死率明显降低,比1963年降低了60%以上,唯有慢阻肺增加了163%。
慢阻肺的发病因素很多,迄今尚有许多因素不够明了,2012年,钟南山的团队在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角度证实生物燃料可引起慢阻肺。
他的团队发现两种药用于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安全有效,相关成果被写进世界卫生组织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
他甚至发现如果在病人更早期没有出现症状,或者只有很轻的症状时就实施干预,效果非常好。
“这个病分一至四期,现在的治疗重点是在三四期,很大精力花在治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上,这是下策。如果把首要力量放在早期预防上,就能事半功倍。”钟南山说。
至于第二个心愿,具体情况是,钟南山和一名美籍华人科学家合作研发一种抗癌药物。这个药有一定普适性,不是单纯治疗某一个肿瘤,而是针对多种实体瘤。
药物研发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钟南山始终记得父亲说的一句话:“一个人要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
这是父亲的志向,也是他的。
至于第三个愿望,钟南山在83岁生日会上说:“今年庆祝国庆70周年,我的愿望就是(国庆)80周年的时候还有机会跟大家说说话,也可能那个时候是要抬上来,现在为止自我感觉还可以。”
钟南山其实是不服老的。
去年过生日有人送了他一幅含有“耄耋”的字画,他开玩笑说:“这两个字,我不太承认。耄耋,我还没老成这样吧。不管怎么样,谢谢!”
已经荣誉加身的钟南山,想做的事情,还很多。
主要参考资料
李秋沅,《钟南山,生命的卫士》,接力出版社
姜永斌 张锐 荆培轩,专访钟南山院士:“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中国纪检监察报》
瞭望智库,《钟南山,一个狠角色》
央视纪录片,《非典战役:鲜为人知的幕后人物——与钟南山院士面对面》
广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钟南山》
(来源:《北医人》杂志第79期 作者:慕月)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