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院前院内急救 助力首都医疗急救服务提升

——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衔接平台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

“王某,男,27岁,车祸,呼吸困难,120送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一则信息出现在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衔接平台上。120护送医生测量的生命体征、伤情评估,也实时上传到屏幕上。数公里外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室,报警器响起,急诊医生立刻在诊室终端收看到患者伤情信息进行评估,立即提请病情相关专家团队多学科会诊。重症医学科、创伤救治中心、胸外科、骨科等相关学科专家即刻收到电话及短信提示,赶到医院急诊科根据平台信息商讨病情,等候患者抵达急诊。当患者抵达急诊后,即刻开始病情处理。

这样一个模拟病例,真实再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急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衔接平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救护车及医院信息共享,医院第一时间了解患者信息,实现及时预警,及时做好接诊准备的紧密流程。

2020年8月27日,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衔接平台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

北京市卫健委应急办主任曹昱、副主任邓锴,北京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调研员罗培林,北京市医管中心医疗护理处副主任姜悦、主任科员冀扬,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张文中、副主任王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莅临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及信息医政相关工作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介绍,急诊急救在推进“健康中国”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目前急诊急救体系仍存在的院前急救不规范、院前转运时间长、院前救治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等问题,因此建立院前院内衔接机制,实现急救信息实时对接及院前院内医疗信息共享成为必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期通过建设“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实现了院前院内信息交换及急诊与各专科之间信息交换的强化。在此基础上,在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市急救中心的支持下,作为试点单位开展院前院内衔接信息化项目建设,探索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的工作模式。

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王勇进行项目介绍,指出北京市致力于统筹急救资源,健全全市院前急救网络,统一院前急救呼号,实现统一指挥调度,提高利用效率。急救中心从超大型城市应急救治的需求出发,建立院前院内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为急危重患者畅通绿色抢救通道,同时加快推进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建立院前院内衔接机制,畅通院前院内急救路径,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强化有效联动,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

北京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调研员罗培林提出:平台建设目前正稳步进入运行状态,建议扩大参与医院范围与数量,希望全市三级医院和区级医疗中心都能纳入到平台覆盖范畴;建议进一步就平台界面、数据抓取、系统安全、法律法规、流程标准化、特殊时期应对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建议进一步联合多部门多渠道完善信息系统,实现跨医院、跨系统信息整合;建议进一步完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和服务提升,切切实实让老百姓感受到实惠。

北京市卫健委应急办主任曹昱在讲话中指出,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衔接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全市急救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疾病、意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与会领导和专家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实地参观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衔接平台。与会领导和专家就平台建设与利用、救治流程规范,信息衔接兼容、患者数据留存、急诊救治能力等具体流程与细节进行了热烈讨论。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试点,联合北京市急救中心启动的院前院内衔接信息化项目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必将为全面提升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北大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