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为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为全面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正确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治疗和危机干预,着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精神社区康复服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正处于有序、高效、稳步发展中。

在我国,约有16%-17%的人饱受各类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困扰,由精神障碍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所有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很多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最新的一项涵盖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约有35%的公众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其中老年人、前线工作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然而,由于我国的精神卫生资源较为有限,国家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率较低等原因,我国目前的精神卫生体系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

立足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加强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以下为本人的几点思考。

第一,脚踏实地,继续贯彻落实2019年启动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举措,包括《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全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稳扎稳打为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水平服务。政府和社会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重视心理健康和睡眠健康;优化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将精神卫生服务对象前移至心理亚健康人群,以实现精神障碍的早期预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形成全民关注心理健康建设的社会氛围,提倡每个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遇到问题时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强调每个人都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形成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消除精神障碍的污名化问题。精神障碍的污名化问题由来已久,谈起精神障碍患者,很多人就会马上想到“疯疯癫癫”和“暴力倾向”,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为此,很多伴有精神心理问题者讳疾忌医,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深怕一不小心就被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此外,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对精神障碍的新的偏见,即,把专业的精神障碍词汇过度“日常化”,比如,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把“我抑郁了”“我好焦虑”“我有强迫症”挂在嘴边,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非临床诊断。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导致人们在听到抑郁障碍患者诉说痛苦时“轻而易举”地说一句“挺挺就过去了”。尽管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但该人群的去污名化和去偏见应对策略亟待制定和实施。

第三,构建精神卫生专科医联体和联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远程会诊,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形成,提升基层诊治能力,减少因跨区就诊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促进精神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促进各地区间精神卫生体系的协调发展。规范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发展,充分发挥民营医院的辅助作用。基于互联网等平台提供更高效、多渠道的心理卫生服务。以此次疫情为例,新冠肺炎快速传播的特点要求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这对精神心理问题防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精神卫生服务可基于互联网进行,全国各级精神专科医院联动合作,为保障大众的精神心理健康做出努力。

第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精神专业人员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在医学领域中,精神科是个冷门专业,社会认可度低、职业风险高导致其对优秀医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此外,很多专业人员是通过转岗培训进而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规范化培训不够完善,学历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干预实施,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领导,而且很多队员都是兼职人员、缺少相关临床经验培训和知识储备,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时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科医护人才队伍面临的后继乏力问题。

第五,加强公共精神卫生中的心理危机体系建设,制定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救援体系,保障在危机发生时能快速响应。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政策,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层面;构建社会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建立国家级心理应急救援队;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定期对心理危机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编制科学、权威的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加强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积极配合心理救援工作。

此次疫情暴发以来,为预防和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扰,全国各地先后开通了600多条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积极保障疫情期间国民的心理服务工作,展现出近年来我国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以及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储备。当然,我国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政府相关部门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学者专家应通力合作,不断完善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以确保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



(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来源:健康报)



编辑: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