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援鄂日记(十九)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崔男:众筹“疫”线别样生日!在wifi另一头,老公端着蛋糕帮我点好蜡烛
2020.3.11
今天是我来武汉的第40天,也是我27岁的生日,这是一个难忘的生日。
第一次离开家人朋友这么久;第一次被称为“逆行者”;第一次远程过生日,在手机的另一头,老公端着蛋糕帮我点好蜡烛,让我许愿。随后,老公、我父母和我一起,一边举着手机,一边举杯庆祝;第一次拿着水煮蛋在全身滚了一圈,滚走全身的霉运!
这样过生日我很幸福。我虽然离开了家人,来到武汉却多了更多的“妈妈”,多了更多的“兄弟姐妹”,他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意着我们的需求,关注着我们的情绪变化。这个大家庭让我感受到了真正家一般的温暖,领导们策划着3.8女神节给我们送来惊喜,美丽的鲜花,可爱的老鼠钥匙扣。下了班收到礼物,看见男老师们录的视频唱的歌,简直太感动太温馨,一切疲惫全无。
能来到武汉我也很荣幸。我用所学做着我应该做的事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工作上我已经收到了太多的“生日礼物”——患者们道的一句谢谢,治疗过后的一个微笑,共同对抗疫情的一个坚定的眼神,持续平稳的生命体征。这些都是我今年的生日礼物。
我愿,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能和家人早日团聚。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黄倩:在这场战疫里,我们虽然分工不同,但我们是并肩的战友
2020.3.11
今天是来到武汉的第三十四天,回忆起这三十四个日日夜夜,从空无一人的病房,到收满五十一张床,从第一例气管插管到第一次抢救,再到迎来第一个出院的病人,第二个,第三个……
每一次踏着星辰上班,每一次迎着曙光下班,一帧帧好像电影的画面,在眼前闪过,回忆很甜,更多是温暖。每天风雨无阻接送我们的司机大哥,半夜起床顶着一头来不及梳的乱发,在我看来您最有型了。二十四小时守在酒店门口的测量体温的工作人员,夜里很凉,别只顾提醒我们多穿衣服却忘了给自己添件外套。总在食堂里转悠的厨师大哥,别怕我们吃不饱,您做的饭真的很好吃,我们一点都没有浪费。楼道里默默打扫的保洁大姐,总说我们辛苦了,其实我知道您也很多天没有回家了。
在这场战疫里,我们都一样,虽然分工不同,但我们是并肩的战友,一起走过最困难的时候,一起守护着武汉,守护着希望。
今天大家把闲置的呼吸机排放放整齐,那一刻,我看见了队员们在微笑!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马骏:谢谢你夸我,口罩后面我一直在咧着嘴笑!
2020年3月8日武汉雨
今天上早5点到9点的夜班,3点半就要起床准备去上班了。现在,病房好多病人都陆续出院了,我们有条不紊地护理着继续治疗的患者。晨起后的护理工作是忙碌的,两位同事给一名患者进行鼻饲,我一连给三名患者留置了套管针,操作都很顺利。一名患者看我为他扎好套管针后,冲我竖起大拇指,他说:“你穿着防护服,一针就成功了,技术很不错啊!”旁边的患者也说:“是啊,她们的技术很好的!”如果我没有戴着口罩,此时他们一定会看见我正在咧着嘴笑呢。
有位老奶奶病情很重,一直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每个班都会加大巡视频率,我们也常常握着她的手给她加油打气,鼓励她要坚持下去,老奶奶有时候也会捏捏我们的手予以回应。听其他队员说,医生决定给奶奶上有创呼吸机了。“奶奶,你一定能度过难关,我们一直都在,加油!”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李小龙:查房
2020年3月10日
今天,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了一次护理查房,查房内容为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护理病历分享,作为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伤口造口师,我有幸受邀参加。这次查房由中日友好医院的护理同仁主办,他们介绍了临床常用的呼吸技术支持,人工膜肺(ECMO)工作原理,护理关注内容、气道管理、感染防控、管路安全、皮肤管理等内容,对于从事泌尿科的我来说,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会上,中日友好医院的老师分享了一个特殊病例。病人转入病房时,骶尾部带入了20*20厘米的2期压力性损伤,周围皮肤红肿,经过他们的护理,病人压力性损伤也在逐渐好转,相信这位患者经过他们的专业护理,患者一定能康复出院。不仅如此,这次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专业组主任委员王泠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查房,会后她嘱咐我们从细节出发,注重患者的皮肤管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尽管现在处于特殊时期,但是专业组还能进行查房,分享护理经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就是专业的力量。这是我专科护士生涯中最有意义的查房之一。今后,我也一定要继续努力,学好专科知识,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护理好我的每一位患者。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