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结果公布:北大医学获佳绩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9月10日上午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公布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北大医学取得突出成绩,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推动北大医学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获奖者合影)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得者: 口腔医院 卫彦
卫彦,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特诊科主任医师、博导,研究方向为口腔生物材料。“如何提高植入材料与天然颌骨间纳米尺度生物力学适配”是尚未解析的颌骨植入修复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卫彦医师面向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颌面缺损重大疾病诊疗需求开展研究,揭示了天然骨再生的纳米生物力学调控机理,为植入材料骨诱导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人工骨主动激活纳米生物力学信号传导,为提高植入材料成骨诱导效能提出新方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 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发展了新型纳米生物力学植入材料,获国药局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推广应用20余万例。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支持。卫彦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勇于创新,而且在临床工作中务实求真,为广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在患者与同行中享有良好声誉。受邀担任两本SCI收录期刊J. Adv. Dielectr.与Mater. Chem. Front.编委,北京老年口腔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口腔生物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老年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含氮化合物构建的氮化反应
第一完成人:药学院 焦宁
含氮化合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向原料分子特别是简单碳氢化合物引入氮原子是一个意义重大、且又面向可持续发展与技术源头创新的挑战性前沿科学问题。但是,由于碳氢、碳碳键反应活性低、选择性难以控制,长期以来该领域研究进展缓慢,鲜有文献报道。项目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和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支持下,从化学反应机理出发,突破了碳氢化合物转化的瓶颈,在含氮化合物制备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开拓性的进展。项目提出了简单碳氢化合物氮化反应的新策略,通过自由基反应等氧化过程,发展了多种氮原子引入常见分子特别是碳氢化合物来制备含氮化合物的新方法,建立了腈、胺、酰胺、氮杂环等重要含氮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为天然产物、药物、及活性分子的后期结构修饰改造和药物发现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进展” ,并被评价为“塑造了新的策略;最杰出的发现” ,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项目完成人:焦宁,周旺,秦冲,王腾,唐从辉,丁胜涛,孙祥,郦鑫耀)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基于基础和临床的抑郁症诊疗生物学标记研究
第一完成人:第六医院 司天梅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的首要原因,发现并明确有助于抑郁症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客观标记物,并解析其生物学机制,对于抑郁症的防治至关重要。本课题通过收集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征、影像学及遗传学资料建立抑郁症大样本库,同时辅以临床前高效的动物模型基础研究,多层次、多视角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为抑郁症早期预警、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优化提供新策略。获得以下重要发现:1.借助RS-fMRI 技术在中国人群中首次证实可用于抑郁症客观诊断的生物学标记;2.从遗传学和影像学方面,首次探明可用于抑郁症个体化治疗的客观生物学标记,提出并证明多巴胺奖赏通路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靶点;3.首次阐明一条全新的CRHR1-nectin3-calbindin-IMPase 信号通路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本项目揭示了全新的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从影像学和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可用于抑郁症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客观标志物,从而为准确绘制个性化的疾病治疗反应轨迹,及时实施有针对性地治疗方案,并最终实现提高抑郁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降低疾病负担的临床目标成为可能,有望为《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的更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Cell Reports 等杂志上。(项目完成人:司天梅、苏允爱、王晓东、李继涛)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
第一完成人:第一医院 宋刚
丛书由《前列腺七十二变》、《“尿圈”细菌通缉令》、《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三册组成。创作团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宋刚副教授(著者)、郭应禄院士(主审)、王建政画家(绘画),创造性应用“科学美文+医学科普漫画”深度融合的模式,创作30余万字科学美文和200余幅原创彩色铅笔画,很好地解决了科学深度与群众可接受度的矛盾,使医学科普漫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体现了科学之美、通俗之美、文学之美、思想之美、健康之美,提高了民众健康素质和艺术素养。丛书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发行3万册,以丛书为主题的健康讲座和义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科技周和农家书屋等科普宣传受众人数近千万人。“丛书”获得了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金奖,科技部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韩启德院士高度评价该丛书为“说”与“画”相得益彰的一部科普佳作,做到了让外行容易懂,而内行不觉浅!是医学科普领域的突出成果,对医学科普的创新具有一定引领作用。(项目完成人:宋刚,郭应禄,王建政)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HIV/HCV共感染及HIV单独感染者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研究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一医院 徐小元
本项目分析了我国HIV/HCV混合感染人群HIV耐药情况,首次获得混合感染人群中HCV对DAAs的天然耐药数据。通过研究我国河南、广西两省HIV/HCV混合感染者临床特征及天然耐药情况,为混合感染者耐药监测以及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基础数据,降低抗病毒治疗失败的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通过10万高危人群大规模横断面调查,建立我国第一个HIV感染高危人群队列。对该队列人群特征、在某地区的城区分布和传播特点等研究的分析有助于对HIV在该人群的疾病防控。研究还发现急性期治疗联合行为干预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速度并降低HIV传播的风险,在联合行为干预基础上,新发感染患者在急性期HAART治疗6个月后,其HIV二代传播风险比治疗前下降了95.6%。细胞嗜性研究提示:河南既往有偿献血HIV/HCV混合感染者体内HIV-1亚型主要为B亚型,HIV-1细胞嗜性以R5嗜性为主。我国HIV感染快速进展者体内HIV-1细胞嗜性以AE亚型为主,细胞嗜性主要为X4及R5X4双嗜性。此外,研究发现HIV感染急性期患者中心记忆细胞的活化程度越高,疾病进展越快,中心记忆细胞的水平能够反应患者ART治疗半年到1年的免疫重建情况。(项目完成人:徐小元、张彤、吴昊、于岩岩、陆海英、陆小凡、吴赤红、栗斌、黄晓婕、霍娜)
(来源: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