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 细致服务 凝聚合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前线纪实
近日,奋战在武汉抗疫前线的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总支书记、医院副院长王天兵汇报了当前危重症患者救治情况和主要重要进展。科学严格与人情味并存的医疗队管理模式成为关注的焦点。
这次出征,除了要圆满完成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务,更要保护好每一名队员,保证他们的平安健康。实现这两方面的使命,必须要有科学严格高效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同时更要有周密细致的服务,让每一名队员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高效精准 严格管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34名援鄂医疗队员来自医院不同科室不同专业,先后三批抵达武汉。如何整编为一个高效工作的团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投入战斗?如何确保重症救治效果?
姜保国院长提出要将三批队员重新整编,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使团队快速、有效、科学地投入工作,在飞往武汉的航班上,专家团队开始讨论工作布局,设计了医疗队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架构。
通过对三批队员进行人员分析,以临床专业互补、年资形成梯队、新老队员结合的原则,将医疗和护理都分成每组4名医生和16名护士的6个大组进行轮班工作,并以资深护士作为小组护士长、资深医生作为小组的组长。这种分组模式,不但让医疗队在早期就能顺利开展工作,还加快了队员之间的熟悉过程。
从2月7日傍晚抵达武汉到2月8日晚9点,人民医院接管重症病区正式启用,仅用了短短24小时,从病房启用到50张床位全部收满重症患者,又只用了一天时间。在姜保国院长身先士卒、亲历亲为的推动下,整个过程高效精准、稳步推进。为落实医疗队整体工作,医疗队下分综合管理组,专家指导组,医疗护理组和服务保障组。
在姜保国院长、赵越书记、王天兵副院长的统一领导下,工作组到病区现场考察、研讨病区工作方案,设计工作流程,值班排班;对病区里所需要的耗材、药品、床位、护理单元等等进行配备,进行水电气设施设备的连桥联系和网络信息系统开通;对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管控防护培训和考核;成立专家指导组,对疫情防护工作进行监督督导咨询,同时对接当地政府和驻地医院,病房设备物资紧急到位。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论证、认真落实,确保每个细节不出差错。姜保国院长再三强调:“只有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一一进行预判,做好应急准备,才能做到临阵不乱。”
2月8日晚,医院独立管理的重症隔离病房启用,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松口气 ,心底一直在盘点每一个细节,直到病区运行步入正轨。
细节管理 保证治疗
重症监护病房只用一天时间就收满患者,为了保证重症肺炎患者救治,医院着手建立专家与医疗组双层运行模式。
医疗专家组成员安友仲、王天兵、曹照龙、高燕、朱凤雪等专家在早期讨论后决定治疗方案,对不同患者制定有特异性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疑难重症患者随时进行会诊讨论。医疗队专家在执行医疗方案的同时,将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传递给专家组,并对病区的资源、设备、材料等信息传递给专家组,进而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每天都有至少1名专家进入病房实地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患者的医疗、护理和感染控制工作,每天都有至少2名专家前往会诊中心就患者病历进行梳理、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类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后勤保障组的积极协调努力下,呼吸机等医用物资和各类日常生活物资从各个渠道陆陆续续运往医疗队,为了能够及时掌握病人动态,经过多方协调给病房安装上了摄像头,打仗的“武器”升级让医疗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根据调研、考察和与队员的充分交流,根据临床工作重点随时调整医护人员排班安排。
病房启用之处,集中收治患者工作量大,工作频次安排较为密集,医护人员分为6组,每组4位医生,16名护士,6小时一个班次,每日四个班次。在病房基本满员之后,医疗工作重点调整为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将医生班次调整为8小时一个班次,每日三个班次,通过整体减少班次增加队员的休息时间;护士分为9组,每组护士减少为10到11人,通过轮休改善大家的身体状况。
“我们既要高效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还要照顾到医护人员的身心感受。看到大家能休息好、精力充沛,我心里才踏实。”感染防控是医疗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姜院长常说,“大家一定要时刻绷紧防护的这跟弦,科学防护科学管理是我们取得抗疫胜利的基础。”
医院快速选拔出与呼吸道重症传染病相关的医护人员,在驰援武汉之前进行了突击性培训。在到达武汉之后,医疗队又根据接管病房特点,由感染防控专家高燕、陈美恋迅速制定感染控制流程,分期、分批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培训。同时,护理部主任王泠在每个护士工作组中选拔资深、优秀护士作为感染防控护士,负责监督、帮助每一位医务人员把控工作区内感染防控的细节。感染防控专家和感染防控护士带领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操作演练,对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风险点进行评估,并在保障医疗质量前提下尽量减少感染传播风险高的操作。
不管是刚开展工作,大家还不熟悉流程,还是熟悉工作后防止大家出现麻痹心理,或是工作时间长,感觉到疲惫的时候,总会有细心的护士长耐心的叮嘱:“大家务必注意防护!绝不能放松!”
悉心照顾 队员的贴心人
身处武汉前线,从工作上需要的各种医用设备、防护物资,到生活中需要的餐饮、食品、保暖、保洁等各项物资都有待于改善。
第一批医疗队抵达武汉时条件尤为艰苦,医院调动多方资源为队员们送上生活物资。当第二批医疗队抵达武汉后,如何落实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成为党委书记赵越最关注的工作,多次开会调研,逐一落实。当第三批医疗队会师后,130余人的庞大医疗队在武汉前线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工作量可想而知。姜保国院长、赵越书记和王天兵副院长动员会时提出:“我们不能怕苦,要克服各种物资条件上的困难,完成各项医疗任务。”但是在心里很心疼队员,王天兵副院长和后勤保障组务必要保证每一名队员的生活工作。后勤保障组王泠主任、郑建和张旭光对工作尽职尽责,努力解决队员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衣:医疗队接任务紧急集结紧急出发,不少队员没有充分预估到武汉的寒冷情况,自带的保暖衣物不多。2月15日,武汉下了近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气温骤降,后勤保障组紧急协调,多途径沟通,克服诸多困难,最短时间里把当时最紧缺的物资——一件件厚厚的羽绒服送到每位医疗队队员手中,让队员们在最冷的夜晚可以暖呼呼的上下班。近日,春天悄悄走近,气温慢慢回升。后勤保障组又开始为医疗队员春季薄款衣物奔走。
食:2月初各地集结的大批医疗队到达武汉,餐饮供应一时跟不上。后勤保障组多方协调,调来了保温柜,餐冷的问题得到解决;多方挑选、洽谈供应商,质量的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食材有限,每天的餐饮固定让队员们没了胃口,王天兵副院长协调餐饮配送公司给队员送便当调剂口味;去超市物资采购,让队员们晚上下班有了“加餐”,生活区域有了“零食自取台”;与酒店良好沟通,酒店在非就餐时间设立了“零食吧”供队员自取;同济医院不定期会送来牛奶、水果……“虽然花样没那么多,不能跟家里比,但是多方共同努力,队员们营养跟上了,我们就放心了。”谈到餐饮,王天兵副院长终于有了笑脸。
住:2月的武汉还很寒冷。因为武汉没有暖气,驻地酒店多是中央空调供暖,但是考虑到控感要求,中央空调不能使用。取暖是住宿要解决的首个问题。第三批医疗队到达当天,后勤保障组郑建得知新驻地没有电暖器,多方联系酒店、政府等相关人员并提出需求,当晚驻地所在政府洪山区区长亲自到酒店来视察了解医疗队情况,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深夜100多台电暖器送到酒店。寒冷的夜里,医疗队员温暖地度过了在武汉第一个夜晚。
行: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驻地酒店距离医院车程半个多小时。同济医院安排了医疗队上下班的班车,又为管理组、专家组临时会议、临时会诊申请了两台小车,后勤组想办法解决了班车师傅住宿问题,让班车师傅跟医疗队同吃同住,24小时响应需求,交通的问题顺利解决。
抗疫前线防护物资就如同武器一样重要。每天不同班次医护人员防护物资发放、生活物资消耗、医院大后方物资源源不断的支援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种类繁多、品规庞杂。如何管理好家底,医疗队“大管家”护理部主任王泠自有一套心得。“这是130多人的大家庭,我们不仅要管好更要服务好!”王泠主任特意安排轮休的护士担任库房保管员,记录出入库情况,物资管理有条有理,物资充足和缺乏情况一目了然。
年轻的管理干部郑建和张旭光被队员们亲切的称为“7×24小时”总值班,不仅承担沟通联络工作、管理协调、会议筹备、行程安排等重任;还要落实医疗队病房摄像头、呼吸机等各项需求,从沟通协调、调入搬运、协助安装,流水线上无所不能;更是身兼采买、外联、物资管理、统计、出纳、宣传、搬运等职责于一身,从7点到晚22点一整天马不停蹄,随时随地会有队员在群里@他们或者电话。各种物资采购和捐赠,都是两个小伙子亲自搬运到“库房”。郑建患有腰椎间盘脱出,戴着腰托奔赴前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搬一吨的东西,腰确实有点扛不住。不过比起奋战在一线的医护战士,我们所能做的有限,即使累一点,都觉得很值得。”队员们笑称:“大到呼吸机,小到辣条,找后勤保障组就对了!”
科学严格高效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周密细致的服务,让每一名队员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蓬勃出强大的合力,为打赢抗疫攻坚战贡献更大的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祖国召唤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不仅挽救了一个个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命,传递了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坚韧、力量与希望。科学规范的管理、严谨细致的服务是为抗疫胜利保驾护航!让我们共同守望生命的黎明,等待春暖的明媚!
开开心心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赵娅倩和岳晨管理登记物资
张旭光夜深人静开始整理汇总上报各种数据
郑建围着腰托每日四处奔走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宣传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