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攻坚克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武汉重症患者治愈按下“快进键”
自1月26日至3月25日,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在武汉已工作60天。“武汉平安了,国家才平安,我们的小家才平安。”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团队充分发挥北大医学多学科合作优势,克服一个个困难,建立危重症病房,抓住救治关口,努力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迅速集结,科学规划多个救治“尖兵队”
当抗疫的枪声打响,北医三院以最短时间迅速集结专业医疗队伍,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医院先后派出三批共137人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奔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工作。从医院接到指令到组建队伍,三次组派医疗队用时均在两小时以内。医疗队由危重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感染管理科等36个科室的34名医生、100名护士和3名管理人员组成。队员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57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多名队员具有参与非典患者救治、抗震救灾医疗救助等危重患者抢救和护理实战经验。乔杰院长担任北京大学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领导组组长,北医三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沈宁担任联合病区医疗队队长。
划分多个救治尖兵分队,新队伍组织结构科学完善、工作机制灵活高效。医疗队成立核心组,同时按照工作需要划分医师组、护理组、院感组、管理组4个工作组。医疗组制定患者收治及分层救治的流程和方案并落实执行;护理组结合隔离病房的特点提供优质护理,把北医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文化理念引入医疗队日常工作中;院感组协助进行全医疗队感染防控措施的监督管理,形成人人感控的三院文化;管理组保障全体队员的衣食住行,和同济医院相关部门以及医院本部保持紧密联系,从而高效保障医疗队救治患者任务顺利完成。
从与兄弟医院一起参与危重病人救治,到独立开辟新病区,随着战场的变化,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队内分组结构,分为7个医护工作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的小组诊疗模式,建立相应微信工作群,每晚不当班医生病例讨论制,以统一的执行力、协作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身心投入战斗。
三次48小时内开辟新战场,满负荷收治危重患者
入驻地、动员会、工作会、多轮培训、实地调研、确认流程、开工……北医三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在他乡打响了新“战疫”——三次48小时内开辟重症传染病病房。
“那时并不清楚病人到底有多大的量,就知道有重症病人确实很需要被收治,我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回忆初到武汉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用了两句话概括:同舟共济,细节决定成败。组建重症传染病病房时间紧、任务重、考验大,关键在于普通病房的改造,保证一步到位,不返工。乔杰举例说,刚开始扩建的时候一直强调要有中心监护,因为护士不可能一直在病房盯着病人。但是,临时装中央监护,首先要有仪器设备,还要有安装部的工人、熟悉电脑系统的调试人员等,所有这些都要一点一点做起来。
把普通病房改造成能够进行重症救治并具备传染病防控的病房,一方面要完善呼吸机、监护仪、血气分析等设备仪器调配,使其具备重症救治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清洁区、污染区、缓冲区严格区分,保证医务人员不被感染。此外,来自不同医院、科室的医护人员由于背景不同,还需要对管理体制建立、人员培训、工作流程等每一细节严格把关。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北医三院与兄弟医院、同济医院精诚合作,在短时间内啃下硬骨头,成功完成三次危重症病房组建工作。
第一次,六支国家医疗队建制接管病区。1月29日凌晨3点,北医三院接棒兄弟医院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第一批医疗队队长、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葛庆岗,副队长、危重医学科主管护师李少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护士梁超率先进入,他们在防护服上写上名字,方便认出彼此,同时写上“加油”,此时的医者,为了患者,义无反顾。作为一名工作7年的急诊科医生,王军红说:“凌晨上班,我没有一点不适应,我见过北京的十二时辰,这次决心见证武汉的十二时辰!”
第二次,北大三家医疗队联合河南医护团队启动新的重症救治单元,整个过程只用了30多个小时。2月3日晚8:30,在北大医疗队队长,北医三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沈宁的带领下,以北医三院为主的第一班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问病史、评估病情,奋笔疾书开医嘱、写病历……病区仅开放6小时便收治24名重症患者,并迅速满负荷至51名患者。葛庆岗在微信工作群中记录下这串数字,“一个值得铭刻于心的日子,门外声声的叩门声撞痛着我们的灵魂。”
第三次,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独立开辟新病区。该病区计划床位50张。2月8日晚9点,元宵夜,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独立开辟危重患者新病区,并于当晚收治危重症患者。那天晚上月亮很圆、很亮,舍小家、护大家,这是队员们一个永生难忘的元宵佳节。“此时此刻,对于那些正躺在病床上的病患们来说,这个节日同样特别”,肿瘤放疗科主管护师马骏在援鄂日记里这样写道。截止到3月25日,该病区累计收治患者84人,累计出院65人。
截至目前,三个病区共收治患者171人,其中重症、危重症143人。
危重患者分层,多学科制定一人一救治方案
医疗队根据武汉疫情情况及患者病情,本着“科学、专业、高效、规范”的原则,不断提高医护人员诊疗救治水平,发挥全体队员积极主观能动性,秉持“患者为中心”理念,以危重症患者为抓手,积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依托“北大医学”优势,与兄弟医院共同建立起北京大学会诊中心,建立每日专家组会诊例会制度,充分发挥国家队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同时,在医疗队内迅速成立专家组,制定重症患者病情评估方法、规范治疗方案、转诊制度等,特别对有争议的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菌药物的应用以及呼吸支持技术,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保证重症患者治疗的规范有效。
二是加强医师培训。由于北医三院参加国家援鄂医疗队的医生并不都来自呼吸、危重症、感染等相关学科,对所有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方案的培训,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治要点和注意事项,以保障患者诊治的同质化。
三是强调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使得常规查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因此重视病人基本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至关重要。维持水电平衡和注重器官功能保护,同时注意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有助于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四是重视多学科合作。新冠肺炎患者除呼吸系统受累以外,还常常出现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受累,很多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病房中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骨科术后等复杂的病例情况;同时,积极开展死亡病例分析,考虑以老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为主,器官系统功能保护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团队有来自心血管、消化、内分泌、风湿免疫、神经、血液等各专科的医生,保障了综合救治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团队做到全病房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均由内分泌专业医生完成;同时,由于患者经常合并心脏受累,将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学变化发给心血管专家,并直接联系医院本部相关专业的专家,保证救治水平的提升。
五是一人一案制定医疗救治方案。在病房内部将重症患者分层,从医疗管理、医疗技术和人员配备等多角度充分考虑,以提高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对于重症患者,最主要考虑问题为基础病,当高龄伴有慢性疾病,尤其在有肺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风湿免疫病等基础病的情况下,由于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会造成病情发展较快,因此需要尽可能早地去阻断病情进展,将最初的支持对症治疗为主转化为积极的预测性治疗,积极开展床旁超声、呼吸机、无创通气、高流量吸氧、气管插管、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更早期地干预,降低病死率。北医三院救治的一名肾移植术后不足半年的年轻患者,通过对其在肺炎炎症进展迅速阶段和好转阶段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移植肾的安全,患者最终平安出院。
六是强化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重症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心理支持治疗至关重要。严格医生护士查房制度,把北医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理念带到新冠肺炎的病房,有助于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为患者、家属和同事营造温馨的氛围,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医患共同战胜疫情。
七是构建流程管理体系。优化重症病人收治流程,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救治水平。北医三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进入隔离病房工作5天后,经过磨合,反复梳理工作流程,于2月1日率先推出自制病历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临床路径、护理模板等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经临床应用,以国家医疗队的名义进行发布,并加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HIS系统中。2月16日,三院医疗队定制版《B11西打工手册》出炉,其中涵盖病房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管理流程、常用联系方式等,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指导和便利,有力的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八是加速研究疾病特点,总结推广救治经验。包括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诊治特征及预后情况。作为全国产科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中心主任,乔杰院长第一时间深入前线,了解孕产妇的感染情况,深入调研分析,指导工作,特别受邀在Lancet上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风险是什么?”的评论文章,与国际同道分享中国经验,对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记者见面会,分享中国诊治新冠肺炎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孕产妇、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纳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最新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具有丰富的非典救治经验的呼吸科专家沈宁副院长、危重医学科葛庆岗副主任通过查房、问诊,及时总结新冠肺炎与非典救治的区别,与医师组一起制定救治方案。沈宁副院长参加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援鄂医疗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有关情况,并就如何切实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回答记者提问。
援鄂60天,医疗队137人零感染
做好自我防护是队员们与病毒斗争的第一件武器,穿越清洁区到隔离区的5道门,进入未知的环境,必须百分之二百地将感染防控做到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疗队员,像新兵一样,需要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正确洗手、佩戴口罩、检查装备,完成在新兵营的训练,将感染防控的理念深入到工作和驻地生活。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自号令集结起,感控专家、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袁晓宁不断向队员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诊疗与防控的专项培训,通过小组方式手把手的实训和考核,确保人人培训合格后上岗;与合作医疗队及定点医院同仁一起制定隔离病房及重症监护病区的建筑改造方案设定与进入污染区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并培训、监督、落实。
开展院感小组交班和医疗、护理、院感和后勤保障联合交班,及时修订、优化、细化工作流程。建立双人进出、互相监督的机制,逐渐形成了人人感控的文化;进行保洁员等医疗辅助人员的防控技能培训及健康指导,纠正错误行为,杜绝一切感染风险。
选择培训成熟的高年资队员成立医院感染监督小组,协助进行全医疗队感染防控措施的监督管理。院感防控组每日深入临床,在必要时协助队员穿脱个人防控用品,走进隔离病房、走近患者床旁,指导患者进行手卫生、咳嗽礼仪、安全使用卫生间,观察感染防控措施实际落实情况。每日汇报临床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供解决方案,降低医患感染风险。
基于新冠肺炎传播特点,保证驻地清洁尤为重要。入住以后,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就与同一驻地的其他医疗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了驻地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关注合作医疗队培训与督导,应邀或主动提供系统培训,合作期间协助进行在岗监督指导。袁晓宁作为主要成员,与中华护理学会其他同仁合作起草了成人新冠肺炎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护理团体标准、新冠肺炎医务人员驻地管理团体标准和医务人员新冠肺炎感染防护指引。
在重症患者救治的“战场”上,他们使命在心,全力以赴,始终把医疗救治摆在第一位,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技术和医护的紧密配合战胜了各种困难,夺回了一个个濒危的生命。向险而行,医者荣光,北医三院人再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在武汉抗疫一线留下了三院人无私无畏的身影。
(北医三院 孙静 沈宁)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