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传帮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纪实
他们用温暖的双手救护着每一位无助的病患,他们用和蔼的话语安抚着每一颗惊惶的心灵,他们是战士、是天使,用心守护生命。防护服下的天使,到底是什么样的?跟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走进隔离病房看一看——
1月30日早八点,国家援鄂医疗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3名医护专家和1名感控专家再次乘坐上班车,赶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那里有27名新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或疑似病患正在等待着他们救治。
此次出征的有不少熟面孔,王雯、王秋两位护士长全队年龄最长的老师,已经是“二进宫”。“隔离病房患者日渐增多,我们今天要派驻护士人手也要增多。如果大家身体不允许,会设有备班接替。但也希望能照顾昨天刚下夜班的老师,尽可能不启用备班。”护理队长王雯在昨天晚上的动员会上这样说道。然而第二天一早,两位刚下夜班的护士长却执意上了开往隔离病房的班车。
“年轻医生护士不容易,很多是第一次进隔离病房,我们一定要亲自盯着
他们防护好才放心。”王雯护士长说。
王秋护士长说:“我们都是老兵!进到隔离病房也熟,手把手带一带,也让第一天夜班的孩子们有机会缓一缓。”
第一次进驻病房,王雯、王秋护士长白天带领大家准备各种物资,晚上临时接到通知,义不容辞地带领大家一起进入病房。从前期物资准备,到逐一盯着大家穿戴防护,从熟悉病房环境明确流程,到事无巨细与年轻护士们一起干,从休息时不停的碎碎念着安全防护操作要领,到大家脱下防护服之后的检查善后交接,忙碌不停。
“其实从穿上防护服那一刻,就已经是缺氧状态了。”护士马跃明回想着,“穿上防护服后,王雯老师的心率就已经120次/分了。”
高灿灿介绍道:“在病房里的行走操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带着口罩跟患者交流,声音闷闷的很小,必须使大力气说话。很多老年人听力不好,或者听不懂普通话,还要一遍一遍的重复。”
为了减少出入病房穿脱防护服次数,减少防护服不必要的损耗,所有人都是提前两个小时开始不吃不喝,才能保证工作中间不上厕所。
“两位护士长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她们年纪比我们大,责任和工作更多。看着老师们都能坚持,我们又有什么坚持不了的呢?”护士们感慨道。
“我们的团队特别棒,每一个孩子都付出特别多,不管多难都在努力坚持,不计得失,她们一直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王雯护士长表示,“作为经历过SARS的过来人,手把手传帮带,是我们的责任!”
队长张柳感慨道:“我们几乎都是第一次穿防护服,从各种培训到自己反复练习、再到进隔离病房,两位老师一直在耐心地介绍经验、传授技巧、检查质控,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好防护,1毫米都不放过。在隔离病房里,带着护士们穿刺、采集标本、使用呼吸机,传授宝贵经验。两位老师就是我们的支柱、是我们的标杆、是我们的榜样!”
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健康呵护健康,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防护服下的最美天使,组成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