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抗疫经验,助力医学教育 ——教育部领导调研抗疫及医学教育相关工作
2020年4月29日上午,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名誉主任林蕙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 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处长高斌等一行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调研抗击疫情相关工作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启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詹启敏、医学部副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部分师生代表等参加了座谈。王维民主持了会议。
林蕙青首先对一线凯旋归来的英雄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国家、民族与党都将深刻铭记。经历此次疫情,国家加强了对医学的重视程度、共识度与紧迫感,我国医学教育正面临重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需要我们对医学和医学教育,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总结,使之真正产生重大、长期、深远的影响。希望能深入了解亲历一线的医学教师们在本次抗疫过程中的感受和总结思考,进一步探讨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未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和启示。
詹启敏对北京大学在本次疫情期间,分别在三个“战场”(武汉市、北京市、校园)积极开展战疫情况进行了介绍。从初期就参与国家医疗专家组,在疫情严峻时期相继派出三批国家医疗队共400余人赴鄂,并在当地主要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医务人员的“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不畏艰险”,在国家危难之际建立了不朽功勋。与此同时,在北大医学校园,疫情防控和学生在线教学工作平稳进行。此次疫情是对全校师生的一次新的洗礼,深化了全球健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北京大学也将在未来改革中,进一步凝聚共识,大力支持未来国家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学副院长李海潮、第三医院教学副院长沈宁、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学主任张红、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慧颖、住院医师王光杰及第三医院骨科住院医师、临床八年制毕业生90后代表王奔,分别发表自身在抗疫中的感受及对医学教育的启示思考。
包括:
医学教育需要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与共享意识,在一线的临床医师需要与专业的基础科研团队更充分的紧密合作与分享,搭建多学科的解决问题团队,共同探讨疾病的机制、机理,研究最佳诊疗方案;
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是医学教育的基础,优秀临床医生最根本的专业意识在于运用最规范与基本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尊重循证医学依据开展救治,以最低成本获得最佳疗效;
加强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进行更多学科、整体性的大临床实习培养,培养更全面的临床诊疗思维,加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重症医学的实习培训需要加强;
医学人文教育与心理治疗教育十分重要,且应与专业培养和教育融为一体;
科学与完善医生评价体系,引导医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职业发展路径;
本科阶段,应重点培养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而不局限于科研生产。
教育部领导认真听取了各位代表的思考、建议,并深入参与讨论,鼓励将参与一线抗疫工作教师们的点滴感悟、经验教训与反思思考转化成宝贵教材,供未来医学生们学习体悟,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更有勇气、智慧与能力,更好地应对挑战。
会议期间,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谢阿娜还简单介绍了中心在疫情期间的相关工作,包括搭建医学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关注与推广院校最佳实践、组织召开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专家共识会、开展中国临床医学生在线教学调查和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安排调研等,凝聚全国各医学院校力量,携手战“疫”,护航医教。此外,在专业认证、数据平台、教师培训、医学教育研究等方面,也在加快步伐、全力推进,并受到持续支持与肯定。
之后,肖渊引导大家了解与参观了北大医学科创楼各部门,包括医大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北大医学科创中心,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社社长王凤廷、产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沈娟还分别介绍了北大医学出版社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概况,体现了医学教育与各大领域深入融合的新气象。
相信疫情过后,经过进一步深入总结与规划,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也将取得长足发展,迈入医学教育新时期。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