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将专业、温馨的三米阳光洒向抗疫前线

强兵披甲赴沙场,木兰垂鞭征战时。庚子冬春跨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笼罩荆楚大地,蔓延全国。疫情的发生牵动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2020年1月26日开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乔杰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后选派三批共137名医护人员勇敢逆行驰援武汉,其中护理团队100人。在这支护理队伍中,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只有23岁。他们当中,既有正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也有平时忙得难以休息趁着春节正与家人团聚的护士,还有打算春节期间结婚的新娘,爱人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家属……疫情当前,他们交接完手头的工作,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推迟婚期,义无反顾地冲在了这场必须打赢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前线,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主战场”,主要任务是建立重症救治病房,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三次危重症病房的开辟,时间紧、任务重。护理团队面临强度大、风险高、病情重的挑战,在乔杰院长的带领下,与医生团队密切配合,用他们专业的精神和过硬技术、用他们的爱心和温情,参与患者救治。他们将三院专业、温馨的优质护理带到了武汉,将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理念带进了隔离病房,他们让三米之处尽是关注、关心与关爱。

加强人员培训科学配置人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打赢新冠这场战役,护士必须充分掌握抗疫相关知识。实操培训,感控先行。援鄂护理团队抵达武汉后,通过视频、远程会议、实操演练等形式进行小范围、分批次基础理论知识、规范操作一系列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新冠肺炎院感防控要点、新冠肺炎重症护理技术、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相关制度流程落实等。护士们明白,多学一些防护和专业知识,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患者负责。面对肆虐的疫情,他们迫不及待,随时准备“战斗”。“武汉同仁已经非常不易,而患者更是需要我们的帮助”,一位护士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1月26日至2月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无论是参与筹建新病区还是独立接管,涉及收治的都是以重症、危重症患者为主。危重症和传染性疾病交织在一起,需要采取的治疗手段更复杂,护理工作量极大,同时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极高。不同类型的患者、不一样的工作环境,对护理团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生命之托重于泰山,三院护理团队临危不乱,快速进入角色,参与病房组建,独立承担起新病区的护理治疗任务。

为提高工作效能,保障护理质量,护理团队以第一批队员为基础,结合团队学科专长,统筹人力,科学配置。在这支“战地”护理团队中构建了三级护理管理架构,设总护士长、护士长及组长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小组工作方法和各管理岗位工作职责。组建七个临床护理工作小组。将具有前期工作经验的第一批队员、危重症、呼吸重症、急诊科专业护士及具有危急重症规培轮转经验的护士均分到各个小组,优化各护理小组人员构成,能级对应。充分发挥各层级护士作用,积极开展重症、危重症护理工作,调动每一名护士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护士责任感。结合病房情况,灵活排班,既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护理,又充分保障护士的安全和持久的战斗力。

岗位设置专业化制度保障标准化

如何让护理团队发挥最大效能,护士的人员管理是关键。护理团队在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以岗位管理为切入点,按需设岗,以保障患者安全和临床护理质量为原则,对护士进行定岗管理。设置护士长岗、办公岗、治疗岗、责任岗岗位,制定污染区、清洁区等不同区域岗位工作职责,细化各个时段的工作细则。

隔离病房工作高效、顺利地开展,同样离不开规范、严密的制度与流程。护理团队迅速熟悉病房,梳理工作,制定了包括隔离区物资管理规定及细则、危重症患者交接班流程、隔离病房出入院流程、隔离患者外出检查流程、隔离病区物品传送流程等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包括中心静脉导管换药、气管插管固定、气管插管配合与护理、密闭式吸痰、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护理、俯卧位通气等标准化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制定了适于临床的各种护理工作清单:心电监护记录单、交接班清单、常见护理项目表等,把复杂问题标准化,以便于护士统一管理患者。

病房组建过程中,在乔杰院长和沈宁副院长的带领下,护理团队充分评估病区所需的防护物资、常用医疗护理耗材的类别和数量;制作住院病区布局指引图,使每一位队员熟悉隔离病区的工作环境;参与考察病房环境,查看各种仪器设备和病房通风情况等,保证病区环境符合接收传染病患者的条件,满足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规定并划分5门4室作为半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位置,在污染区、清洁区及各个功能区放置常用物品并做明显标识,便于使用和查看;制作穿脱防护服顺序流程图,做好提示,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每天医护共同晨交班,工作结束后,医生组长和护理组长进行工作总结和分析,使医护工作更为有序、规范。

正是由于医疗队科学、精细化的管理以及充足的准备,才使得新开辟的病区在6个小时内收治24位患者,其中包括危重症患者3人。

患者管理人性化精细化护理措施定制化

针对病房内合并不同学科疾病的新冠患者,一人一策才是患者护理的关键。依据患者危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合并基础疾病等情况,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即便病房收治的都是重症、危重症的患者,也将患者进行分层,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

建立重点患者纵向结对护理管理小组。建立专用微信群,落实组长/责任护士负责制,实施全面整体、一对一、个性化护理,使护理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保证了护理的连续性,协助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

建立隔离病房危重症患者访视制度,护士长每日访视重病患者。加强危重患者管理,落实和保障危重患者抢救、气管插管配合、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等治疗顺利实施。

组建专业治疗小组。护理团队与医疗团队一起,成立了血糖管理小组,对患者血糖进行连续、专业的护理;重视患者营养管理,发现患者食欲不佳、不能自主饮食的,与医生配合序贯使用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成立康复指导小组,对患者分类进行康复指导。病情危重无法耐受者,护士给予关节被动活动;病情较重或因其它原因需卧床者,指导踝泵练习、床上活动及床上座位等;心电监护或吸氧,但无需绝对卧床患者,指导床旁站立及床边小范围行走;病情较轻、恢复期患者,鼓励下地活动。护理团队为患者制作了呼吸、运动等相关的康复指导视频,每日病室内播放,丰富了康复指导的形式,提高了专业性。

此外,援鄂护理团队还积极参与了护理部牵头的《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和《新冠肺炎常用护理技术手册》两本护理专著的编写工作,两本专著电子版已于3月19日上线,纸质版书籍也将于近期出版发行。

发挥“多学科”特色专业护理尽显三院风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护理团队是一个以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有重症救治经验科室的护士为主,同时包涵内外妇儿等共27个科室护士组成的多学科的团队。

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护士们冲在了最前沿。他们为患者发放药物并交待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患者日常输液、抽血化验、监测生命体征……他们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为患者发饭、打水、协助大小便,给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喂饭,测量体温……他们对清醒患者进行科学普及,指导患者洗手、戴口罩、盖盖冲马桶等生活习惯……“这些工作放在普通病房简直太容易了,但在这里,我们穿着很厚的防护装备,呼吸没那么顺畅,步伐没那么轻快,戴着护目镜的视野也相对有限,需要我调整好呼吸和脚步的频率,才能一步一步完成工作。”护士胡静说。

每一次上班前,护士们都会通过微信工作群提前了解患者情况,明确每一位患者的护理要点,保证每次接触患者都是有计划地进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护理,同时也避免体力的浪费、降低物资的消耗。面对危重症患者,除了基本的护理,护士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时刻关注和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检查呼吸机参数和患者身上的各种管路等,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他们与医生一起抢救肾移植新冠肺炎患者;他们24小时备班,为患者实现血滤治疗上机下机无缝隙衔接;他们近距离护理气管插管患者,为患者排痰、翻身……正如护士们在日记中写的“此时,是真正检验临床技术水平的时候”;“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优质护理的意义!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体会到我们三院护理的专业性,我们以专业的角度切实为患者提供服务”。

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护士们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佩戴护目镜容易造成部分视线受限,读取患者吸氧情况参数时特别费眼神,护士高勇自行发明设计了“氧气流量提示牌L/min”。没有正规翻身垫,护士便折叠长条软枕改良成翻身垫;没有可延长的多功能治疗床,护士便自制可移动脚垫,以防卧床患者足下垂与足底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为了让患者更易理解和操作俯卧位通气,护理团队为患者制作了图文结合的宣传海报,并深入床旁指导训练。

创新来源于患者需求,来源于三院的护理理念,来源于三院援鄂护理人把理想和具体工作相结合,在工作岗位上的锐意进取精神和使命担当。3月1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在驻地举办了护理技术创新挑战赛,来自不同科室的十项护理创新项目参加了比赛。

三院特色“三米阳光”温暖患者和同仁

抗击疫情不仅是一场医疗战,也是一场心理战。隔离病房里弥漫着患者的焦虑与不安。为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团队把三院“三米阳光”的护理文化理念带进了新冠病区。

“三米阳光”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5·12国际护士节时发起的一项倡议活动,倡议全院护理同仁在工作场所中关注、关心、关爱出现在三米内的所有人,无论他们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同事以及其他人。医疗队出发前,医院护理部主任李葆华就给护理团队起名“温暖武汉的三米阳光”,希望援鄂护理团队能够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人的温暖带到武汉。

为了给患者加油鼓劲,消除他们的恐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团队通过制作交流鼓励卡片在医护与患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把人文关怀带入隔离病房。“加油,武汉!”“加油,热干面” “信心是比黄金还可贵的东西!”“不要害怕,相信我们,与你们同在!”“无论何时,不抛弃,不放弃!”……一张张载满爱的彩色小卡片被送到每位患者手中,传达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的温暖,小小卡片把第一缕“三米阳光”洒向了隔离病房。

随着援鄂工作的一步步开展,护士们与隔离病房患者的关系也越来越熟络。“外面的早樱开花了,叔叔快点好起来,回家看樱花啊”“小妹妹这是你的早饭,有你爱吃的热干面”“阿姨,都能扛过来的,您要加油”……护士们鼓励的话语在隔离病房的每个角落流动。他们把每天到患者身边面对面交流、鼓励称作“话疗”。

有患者因四岁孩子不在自己身边而不愿吃饭,护士便与她讲起自己离开一岁孩子来武汉援助的故事;有患者宁愿忍着大小便也不愿意麻烦护士,护士便耐心打消患者的顾虑;有夫妻俩分住不同的病房,护士便充当传声筒,并在条件允许时,把夫妻俩调到同一病房;听不懂方言,护士便借助纸笔或肢体比划了解对方;患者出院,护士参与送行并送上祝福……虽然此时武汉正值雨季,但护士们把温暖和爱带到了病房,如光一般照亮每个角落,武汉的这个雨季已不再寒冷。

首位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小丰出院,护理团队提前制作特色小礼物“毕业证书”和手折小星星。粉色“毕业证书”上有队员们的签名和对小丰的祝福;手折星星代表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小丰能够分享她的康复经验,帮助更多的患友。特殊时期准备的这份蕴含深意的小礼物,寄予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员对患者的深情厚谊。小丰说:“我自己也是护士,这几日的相处被三院的护理文化深深感动。”

“三米阳光”同样洒向了并肩作战的同仁。在与同济护理团队的并肩作战中,三院的护士们更能了解同行的坚守和不易,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厚厚的防护服不能阻碍他们之间默契的合作。三院护理团队还参与到对黑龙江省援鄂医疗队进行的岗前感控培训,让远道而来的黑龙江医疗队感受到关爱。

护理团队让患者、身边同仁们感受到了“三米阳光”的爱。他们自己也感受到了来自三院大家庭的爱,感受到来自乔杰院长、袁晓宁书记和葛庆岗队长等身边人的关心和鼓励,来自队友的帮助与关怀,感受着来自北京大后方洒来的“三米阳光”。

所谓的“三米阳光”也早就跨越了“三米”的物理距离。爱队员之所爱,想患者之所想,三院人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这支“多学科”的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救治和护理服务,经历过这场战疫,团队的护士们已经不仅仅是同事,更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姐妹。在与医生的共同战斗下,一位位重症、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每一位护士的功劳。

一身白衣赋予了护士们职责和使命。疫情当前,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没有辜负医院多年的培养,没有辜负党和群众的期望。他们,当之无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北医三院 姚永玲 李佩涛 张佳男)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