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哪里有需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员干部就冲向哪!
2020年开年,“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全中国,一场疫情防控的全民战争在全国打响。按照上级决策部署,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立即行动,先后派出3批共137名援鄂医疗队员,为爱集结、冲锋在前,驰援武汉。抢时间、守阵地,队员们用天职与爱守护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不仅如此,医院党委先后在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总支,把业务工作开展与党组织的管理深度融合,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这3批援鄂医疗队员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他们雷厉风行,是工作中的骨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事迹突出,有的之前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有的因身边共产党员的精神感召郑重提出了入党申请。他们对标党员标准,与党员并肩作战,成为一道逆行抗疫的独特风景线。
身影:愿做白衣逆行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月16日上午11点,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驻地会议室召开会议,中央指导组相关领导到会,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给我们回信了!”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参会的王奔难掩兴奋。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汉一线,充分肯定了医务人员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作为主笔之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四临时党支部书记王奔和第二临时党支部吴超深受鼓舞,3月11日,他们代表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
王奔说,他们在信中汇报了北大援鄂医疗队在前线的工作,表达了“90后”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心。参会的“90后”队员们一致表示,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重托,“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定力和综合素质的重大考验。在这场抢时间、守阵地的战斗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援鄂抗疫的道路上,踩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八点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组建援鄂医疗队紧急召开工作会议,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相关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干部取消休假,迅速展开部署。
1月26日14时许,一支由危重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科室组成的20名医务人员,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驰援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2月1日中午,乔杰院长接到任务,3个小时后,她率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批援鄂国家队赶赴武汉。
2月2日,结束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实地调研后,乔杰院长于当夜参加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主持召开的工作会。虽然,当时确诊病人数处于上升期,但国家层面的抗疫宏观架构清晰,即救治‘两条线’——一头是方舱医院,一头就是危重症病房。乔杰院长的任务就是建设危重病房,有效降低病死率。回驻地的路上,她开始思考组建危重症病房的方方面面。
第二天,作为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长联合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以及来自河南的医护团队,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他们仅仅用了30多个小时。
“全力救治病人,我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乔杰院长在着手扩建危重症病房的同时,也开始调集第三批力量。
疾风知劲草,战疫显担当。2月7日中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一天之内,乔杰院长带领31名医师、100名护士及院感和医务工作人员共137人,于2月8日元宵节当晚9点,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独立开辟危重症新病区,接收危重症患者。为保障综合救治水平,她组织专家组制定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方法,规范治疗方案,保证重症患者治疗的规范有效;强化医师培训以保障患者的同质化诊治;对复杂病例,她重视多学科合作,多次组织院内及院际间多学科会诊及远程视频连线查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救治率。
从1月26日开启第一个病房至4月4日关闭病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189名患者;2月8日独立接管病房以来,共收治患者102人,其中危重症21人,重症79人,治愈出院78人。
淬炼:“战疫先锋”向党组织靠拢
随着三批队员成功集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坚持把疫情防控一线作为发展党员的检验场,坚持把业务工作开展与党组织的建设有机融合,经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在医疗队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临时党总支,下设7个临时党支部融合7个医疗小组一起开展临床工作。一大批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接受急难险重任务的党性淬炼和考验。
抗疫期间,共有14名同志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们凭借过硬的本领在自己的岗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时时刻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专家,沈宁带领专家组深入临床一线制定重症患者病情评估方法,规范治疗方案,保证重症患者治疗的规范有效。特别是对除呼吸系统受累以外,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复杂病例,她每天坚持对重点病例进行讨论,开展床旁超声、呼吸机治疗,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切实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17年前,非典疫情爆发,31岁的沈宁就曾奋战抗击非典第一线;17年后,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的沈宁,她积极参加疫区危急重症患者会诊,全力以赴为救治患者,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不懈努力。与此同时沈宁同志不忘党的理论学习,结合疫区的工作实践提交了思想汇报,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第一批达到武汉的副队长、护士长,李少云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纪要,从病房精细化建设到护理质量管理,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落实。每完成一件打勾确认。眼看着对勾越来越多,病房开起来了。
梁超是一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护士,拥有11年工作经验,在1月27日向临时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作为第2组护理组长,他有责任有担当,特别在第一批队员刚达到时,利用过硬的业务专长给大家培训经鼻高流量、无创呼吸机及密闭式吸痰等知识。在休息时间也能看到他为保障后勤忙碌的身影。
“对于一个消化科护士而言,呼吸系统疾病并不是我所擅长的,一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来武汉前我见到的不多,但不会我可以学。”为了尽快掌握危重病房里的仪器设备,王慧利用吃饭空隙学,夜里抱着手机看各种仪器的使用说明,并不擅长英语的她,硬是把仪器说明书、提示语全背了下来,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工作得心应手。有创操作,风险高、难护理的病人王慧都抢着做。王慧先后担任了第6组护理副组长、组长。
他们平时是岗位上的先锋,在“火线”上经受考验,更见初心,更显忠诚。
2月25日,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北大、医学部党委领导代表共同见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接收预备党员大会。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沈宁、张佳男、李少云、梁超4位同志在武汉成为预备党员。
2月2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员杨航、赵志伶、夏云霞3位同志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3月9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接受队员王慧、李娜、田慈、李宇轩4位同志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3月27日上午,马骏、徐阳、张余三位同志在武汉抗疫前线表现突出,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4月3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在武汉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举行一线预备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上述14位抗疫一线的预备党员以及来自七个临时党支部的35名党员,共同参加了这次庄严而神圣的入党宣誓仪式。
这14位“火线入党”的党员,把对党的向往和追求转化为接受党组织考验、与其他党员并肩作战的实际行动,在抗疫一线以更高要求再出发。
感召:每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疫情防控是一场生死之战,只能胜,不能败。一个榜样,是最好的模范;一个旗帜,可以感召一群人、带动一群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硬核动力,汇聚起更强大的战疫力量。
在抗疫一线,临时党总支书记袁晓宁带领队员们考察、改造隔离病房,制定、修订、优化工作流程,分重点、分批次进行感染防控培训考核;每天沟通协调病房内外,在病房坚持为队员们检查防护服密合性,并监督协助安全脱卸;深入污染区,评估医务人员防护措施落实情况,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组织开展患者“话疗”活动,舒缓患者精神压力;及时评价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等介入操作的相关感染防控风险,因地制宜提出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组织“卡片递真情,冬日暖吾心”活动,为2月份生日的队员集体过生日,通过卡片寄语深情,发扬团队精神,凝聚支部力量,争创一流业务。
“我一直想入党,在这个战场上,身边党员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感情,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我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以党员的标准更加严格要求我自己,投身到这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卫战之中”。肿瘤放疗科主管护师马骏在奔赴武汉当天写下入党申请书。
呼吸科护师李娜在1月27日,落地武汉的第二天就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李娜说,“党员们舍身忘我的精神,一直感召着我,早早的向组织报名申请去武汉一线。感谢组织给了我这个机会,我要在这里贡献我的全部力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来都是打硬仗的”,乔杰院长带领党员干部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高效的措施,提高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武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党员干部,投身抗疫一线大熔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汇聚抗击病魔的强大正能量,以赢得抗疫的最终胜利。
(北医三院 王丽 袁晓宁)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