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第六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举办
2020年12月9日,“北大医学第六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韩鸿宾、医学部人事处处长戴清、医学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明、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嘉东,药学院副院长叶新山,公卫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肿瘤医院副院长潘凯枫,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存群及来自北京大学本部医学部各二级单位学术骨干和科研管理人员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赵春辉主持。
论坛召开正值“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旨在系统总结“十三五”北大医学的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成效,展示北大医学的青年人才队伍及其最新科研成果,指明“十四五”期间青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论坛采用线下主会场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共有700余人次参会。论坛由开幕式和两个主题分论坛组成,同期举办了“北大医学交叉研究项目建设成果”云展览。
(大会合影)
(詹启敏常务副校长致辞)
詹启敏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向参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今年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之年,是全国人民共同“抗疫”的不平凡之年。他高度肯定了北大医护人员在抗疫工作中表现出的医者仁心、舍生忘死的精神,他充分认可了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对北大医学的贡献。他强调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强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青年人是最活跃、积极和进步的力量,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他对北大医学青年学者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充分认识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将事业发展和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充分认识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以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注重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三是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借力“铺、疏、突”的青年培养模式,尽快成材成长,加强与各学科的合作;四是充分做好攻艰克难的准备,立足国家和时代需求,发挥创新性思维,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学术思想体系,担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韩鸿宾处长报告)
韩鸿宾处长在报告中首先感谢了校领导对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作的支持和领导,系统的总结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平台建设的内容、成效,用数据和分析详细介绍了平台在促进学科交叉,推动人才成长以及加强项目建设能力等多个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未来工作计划;最后,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战略部署,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按照詹校长的指示,紧跟国家导向,提前筹备布局,为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左上:孔炜教授报告,右上:张存群副主任报告;左下:肖瑜副处长报告;右下:赵春辉副处长主持)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存群从国家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从国家和大学相关文件解析、学术不端行为与科研失信行为的界定等方面着手,结合具体案例,希望提醒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继续发扬北大医学的良好学风,恪守职业道德,践行科研诚信要求。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肖瑜介绍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体系、组织架构、评审程序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订内容,梳理了北大医学及兄弟院校近十年成果奖励的情况,对北大医学成果奖励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未来北大医学成果奖励工作的思路,并对2021年国家奖申报进行动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孔炜教授在特邀报告中,从自身成长轨迹、成长环境、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及研究方向出发,分享了自身成长的感悟,以人文情怀的视角阐述了人才成长最佳微环境中的“道”、“法”和“术”,总结了团队建设和提升创新能力的独特方法。
截至发稿之日,“医学交叉研讨会”和“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主题论坛”分论坛已经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等1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北大医学交叉研究项目建设成果”云展览于2020年12月9日启动,将持续展出至12月30日。各项活动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承办,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共同协办。
(科研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