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荣膺第13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11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京揭晓并颁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在内的40位专家因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而荣膺第13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此次是继2018年我院胸外科王俊院士荣获第12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之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第二次荣获该项殊荣。
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朱光亚等捐资设立,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由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管理的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1996年迄今已有机械、运载、信息、电子、化工、医药、卫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学科的304位科学家及1个团体获奖,在工程科技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根据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提名要求,候选人需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或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有重要发现、发明,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者是应用本人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成效特别显著者才可提名。
揭晓仪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致辞对获奖人表示热烈祝贺,鼓励他们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谢克昌公布获奖名单。出席论坛的多位科学家以及来自学术界、科技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是我国骨科学及创伤医学杰出专家,长期致力于解决创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带领团队在关节周围骨折治疗、周围神经再生机制和修复技术及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
姜保国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围神经研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任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创伤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曾主持或正在主持国家“973”、“863”计划、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等多个奖项。姜保国教授及团队聚焦关节周围骨折诊治难题,发现骨端骨折独特愈合模式,发明专用固定材料,建立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体系;开拓周围神经修复新理念,发现周围神经“倍数再生”、“脊髓前角细胞结构和功能重塑”三项重要科学现象,发明“小间隙套接缝合”、“神经交叉放大修复”两项创新技术;开创性建立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空白,使多发伤救治时间明显缩短、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大幅下降。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俊教授荣获第12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王俊院士34年如一日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从事胸部微创手术和肺癌研究27年。1997年荣获国际胸心外科学界最高青年奖Graham Fellowship(每年全世界仅一人),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麻省总医院,梅奥医学中心等单位学习工作。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及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等。王俊在中国最早成功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探索出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一直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连续25年举办全国胸腔镜手术学习班,培训了我国早期80%以上的胸腔镜医师,主持制订了胸腔镜手术国家规范,引领中国胸外科完成了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的转型升级。创建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技术体系,研创出被《柳叶刀•肿瘤》杂志封面文章命名的“王氏技术”,解决了中国肺癌手术的独特难题,推动了我国肺癌微创手术的普及。针对早期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写入多项国际指南,使我国肺癌的早诊早治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及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奖等。发表论文380余篇,中英文专著14部。2019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包括王俊教授、姜保国教授在内的中国科学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人民医院科研处、宣传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