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科研工作交流会
2020年4月30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科研工作交流会。在新冠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此次会议采取主会场和各分会场视频会议形式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副校长黄如,医学部常务副主任乔杰,常务副书记徐善东,副主任段丽萍、王维民、刘晓光、张新祥、张宁,副书记朱树梅,医学部科研处处长韩鸿宾,北京大学党校办副主任刘鹏出席会议。会议设置了分会场,北大科研部、学科办,医学部相关职能部处,医学部各院系、国家级科研基地及新体制中心领导、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骨干、科研管理人员参加本次大会。会议由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樊建军主持。
会议旨在总结2019年医学部科研工作重点和成效,总结前一阶段医学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进展与成果,推动下一阶段医学部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前瞻布局“十四五”科研发展规划。
北京大学詹启敏常务副校长讲话
詹启敏常务副校长指出,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对医学科学研究有了深入的反思,更加明确北大医学的使命。当前是我国医学发展最好历史机遇期,我们既要明确当前的发展背景,又要了解医学发展的特点。医学既是多个前沿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又是承接前沿技术转化和应用的出口。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医学目前面临的挑战,我们的医学科技还有很多瓶颈,一些领域比起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除了新发、突发的传染病,我们国家还面临重大慢性疾病的威胁。因此要加强科技,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北大医学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医学科技高地,既要依托和发展各类人才计划,围绕科学布局,调整师资结构,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也要加大博士后队伍建设,培养专职科研队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提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二是瞄准国际前沿,推进学科交叉创新发展;三是利用北大综合学科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四是以科技创新支撑北大医学内涵式发展;五是营造科学家安心开展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六是和科研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一同,切合科研人员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支持和信息共享。最后,他强调,我们要放眼未来,抓住北大医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促进科技创新,抓好内涵建设,为我们北大医学跻身世界一流的医学中心而努力奋斗。
医学部科研处韩鸿宾处长讲话
韩鸿宾处长对2019年北大医学科研工作进行总结,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医学部科研处坚定北大医学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双一流”和“临床+X”,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北大党委常委要求,以医学部综合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北大医学科研工作。在充分深入调研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改革部门工作机制,建立高效部门联动办事机制,建设高质量学科和人才队伍、学术交流和科技服务平台,在国家级基地建设、人才队伍、重大项目承担能力、科技成果奖励等各项常规工作中实现突破,取得成效。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科研攻关工作中,北大医学也表现突出,三条战线、五大方向、七大学科共同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北大医学科研工作在过去几年中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但科管部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也需冷静分析各个学科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做好“十三五”总结,规划和布局好“十四五”,共创北大医学的美好未来!
医学部张宁副主任讲话
张宁副主任对2020年科研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他认为目前医学部尚存在优秀人才储备不足、教学人事体制改革探索刚起步、医院规模对科研的整体支撑能力待提升、资源制约发展、国家级奖励数量有限、成果质量和转化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面对“十四五”规划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应发挥北大独特优势,继续深化“临床医学+X”战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聚焦前沿、加强基础医学研究;主动谋划科技布局、承接重大科研任务;抢抓机遇、布局科研平台基地;协同作战、组织科研奖励申报;统筹资源、助力医院科研跃升;挖掘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讲好北大医学故事。最后,张宁副主任强调,应把握好2020年科研工作四要素,即“临床医学+X”、“项目、人才、奖励、平台”、“青年科学家成长”和“推动医院科研建设”,迎接2020年科研工作新挑战。
医学部科研工作交流会主会场
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张存群副主任作了题为“建设优良学风,助力一流教学科研事业”的特邀报告。她回顾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制度的历史,详细解读了近期出台的《北京大学教育与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试行)》的文件内容,深入对比分析了学术不端与科研失信行为的表现与查处机制,提出应落实主体责任,教育与预防先行,更好地推动作风和学风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三位院系代表在各自分会场发言,交流了学院科研工作的现状、成果和“十四五”布局。
部分二级单位分会场
学院代表,公共卫生学院孟庆跃院长对公共卫生学院科研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他首先对公共卫生学院 “十三五”期间科研工作的投入及产出进行了回顾,公共卫生学院在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科研获奖情况、科学研究政策转化能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在抗疫攻关战中起到重要预警作用。孟庆跃院长还分享了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体会,并对“十四五”科研工作的主要挑战及发展思路提出了新的思考。
国家级科研基地代表,口腔医学院院长,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郭传瑸主任介绍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情况。他首先就实验室的建立目的、架构、人员构成、实验设备及对外开放与服务情况等几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展开介绍了口腔诊疗机器人、新型口腔医用材料及口腔精准仿生修复技术三项实验室代表性重点研发方向,并对“十三五”以来,实验室课题获奖情况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在疫情防控期间,实验室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研究及专利发明,下一步将制定好实验室“十四五”科研工作的规划及目标。
新体制机构代表,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张路霞院长助理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她首先介绍了研究院的建设思路、科研人才队伍及基础设施情况,重点围绕研究院承担的科技项目和任务进行了总结。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作为全国首个、唯一的“健康数据科学二级学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奖项,同时也肩负着展开科研交流的重要使命。张路霞助理院长还对研究院在疫情防控期间承担的任务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并对“十四五”期间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展望。
北京大学黄如副校长讲话
黄如副校长指出,北大医学科研管理工作高效务实,成果丰硕、生机勃勃。她强调,国家未来将更加重视医学发展,我们应更加充分认识北大医学与理工学科的天然优势,挖掘潜力,彰显北大力量和风采。北大医学与其他学部交叉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需要把交叉的领域和内容做得更好。她建议可以从问题驱动、项目牵引、平台支撑和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布局打造大科研生态建设。同时,她提出要切实抓住“十四五”机遇,主动作为,全面布局。面对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密集出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新变化新情况,国重重组在强调基础研究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国家战略的需要和新运行机制的探索,完成新国重布局。最后,她提出科研工作应更加重视奖励工作的申报,力争使好的成果凝练到位并呈现出来。
北京大学郝平校长总结
郝平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北大医学的科研工作,他认为北大医学科研工作在“十三五”期间成绩显著,为“十四五”更好开局做了充分准备。他特别指出,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各大医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郝平校长对北大医学未来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三个面向”的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医药研发和公共卫生领域研究。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要求,抓住关键机遇、产出重大成果、培养医学人才、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二是继续坚持北大医学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综合集群优势,借助大平台、大项目,用好“临床医学+X”建设抓手,深层次、跨学科研究,推动本部与医学部学科深度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也要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用好各大医院、平台和项目等优势资源,推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完善医学科研布局。三是坚持人类社会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围绕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深化与国际顶尖大学、科研机构和医院等交流与合作,形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全球影响的医学成果,为全球医疗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最后,郝平校长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北大医学以深厚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为指引,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加快医疗科研事业发展,培育重大前沿创新成果,在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为人民健康、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作出北大人新的贡献。
医学部科研处樊建军副处长主持会议
(科研处/文 宣传部 黄大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