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房里被淡忘的生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前线纪实
1月30日晚十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终于忙完了隔离病房救治工作,开完工作总结例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房间,党晓曦就接到闺蜜的电话。“晓曦,生日快乐!”“啊?我生日?”党晓曦看了看手机上的日期,才发现自己把生日这件事忘得干干净。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第二批医护人员,党晓曦在隔离病房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天。翻开生日这天的前线日记,看看她是怎么度过的吧——
前线日记
今天是我们来武汉的第五天了。很早我就醒了,因为今天我要正式进入隔离病房工作。
七点多我已经吃完早饭喝完水,一切准备就绪。听第一批进驻病房的姐妹们说,为了中途不上厕所,这顿饭和水要盯到下午五点,我特意多吃了两口。8:30,我们准时到达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对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工作,我们始终抱着满腔热血,努力拼搏的精神走上战场。但距离隔离病房越近,我就越忐忑,感到压力特别大。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它长什么样?区域怎么划分?和我最熟悉的监护有啥区别?我之前反复练习的穿脱防护服是否过关?这种高强度工作我能否撑得下来?……无数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狂奔。
“党晓曦,你要加油!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我不断地给自己鼓劲。
进入病区后,在王雯老师及王秋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有条不紊的准备交班前的防护工作,和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疗队顺利进行了交接班。穿戴好防护服,一层一层包裹严实,让人透不过气,护目镜口罩勒紧紧的,让人喘不过气。我用最快的速度熟悉了环境、掌握了流程、认识了住院患者。
作为一名重症监护的护士,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观察患者神志、监测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对机械通气、静脉治疗、血液净化、ECMO等各种治疗设备上操作和数字极为敏感,每天快速执行医嘱或者进行抢救。到这里突然发现,和我擅长的、熟悉的重症护理技术,似乎有点不一样。同时面对27位患者,工作节奏、流程、性质也完全不一样。我有点着急了,汗更是忽忽地冒出来。
很快忙碌的工作让我无暇再去想其他。27位患者中有4位病情较重。生命体征、氧饱和、氧气流量、精神状态、输液量……多年的重症护理经验,让我在看到他们时,脑海中自动蹦出护理记录、加强护理项目。我又找回了自己的工作感觉。
中午到了,我移动着“笨重的身躯”挨个为每位患者把午餐摆好,叮嘱他们好好吃饭;有些患者乏力不适,生活垃圾到处都是,我帮他们清洁好环境;饭后,逐一记录他们体温变化,当看到他们体温降下来,我会冲他们竖竖大拇指,他们会回报给我一个充满希望的笑容。每次收回体温计,我都会将温度甩回正常。可是隔着五层橡胶手套根本握不住这细细的水银体温计,更不要说甩了。看我笨手笨脚犯难的时候,一个病人说:“要不我帮你吧?”这一句话,让我心里一直暖暖的。
从初进病房的忐忑不安,到适应后的规范有序,从我给每一位患者加油安慰,到患者传递给我鼓励温暖,都让我觉得充满了干劲,各种艰苦都可以克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是北大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用自己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守护每一位患者,容不得有一点马虎。想起同样工作在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一线的老公,他是军人,应该更加忙碌吧?能和他并肩为祖国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让我觉得如此骄傲!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理解爸爸妈妈的选择。
从七点多吃完早餐,八点多到达病房开始穿戴防护装备,到下午全部工作完成五点走出病房,再到回宾馆完成严格的感控流程、开完工作总结例会,党晓曦感觉自己像被掏空一样。35岁生日,就这样在满脑子的感控、质控、物资、流程中,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忙碌与疲惫中度过了……
可是第二天远在北京的重症医学的同事们在微信群里共同为党晓曦送上生日祝福。医疗队专程定做了生日蛋糕,为她补过生日。“我忙忘了自己的生日,但大家还记得。感觉心里住了一个太阳,太幸福太暖了!”党晓曦开心地说。
“我姓‘党’,自带使命感,‘晓曦’就是拂晓晨曦,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在党领导下,我们迎着朝阳前进,更加充满斗志,一定战胜疫情!”乐观的党晓曦憧憬着。
(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 党晓曦)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