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申占龙教授课题组联合科研成果入选《Cell》2020最佳论文
近日,Cell期刊选择引起广泛关注或影响的评论和研究文章,推出“2020年度最佳文章(Best of Cell 2020)”合集。在收录的16篇文章中,有两篇来自中国学者。其中,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申占龙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张泽民教授课题组及美国安进(Amgen)公司Jackson G. Egen、Yu Xin科学家团队,在2020年4月共同发表于cell期刊的研究论文“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单细胞分析揭示结直肠癌靶向髓系细胞的免疫治疗机理)入选该合集。
该研究作为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系列研究成果,在单细胞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微环境,特别是浸润髓系细胞类群首次进行了系统性的刻画,分析了TAM和DC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类群特征、谱系发育及其与T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关系,提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的新分类,揭示结直肠癌两种靶向髓系细胞的免疫治疗机理。
作为同行评审科学期刊, CELL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是与Science和Nature并列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年度最佳文章(Best of Cell)评选,更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具代表意义的研究与发现。
在肿瘤微环境中,除淋巴细胞外,髓系免疫细胞(Myeloid cell)作为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同样发挥重要的功能。多项靶向髓系免疫细胞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的治疗策略已进入临床前试验。然而这些细胞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征,其与T细胞等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其靶向药物的作用机理尚未得到全面阐释。
该研究团队分别对接受anti-CSF1R抑制剂和anti-CD40激动剂的小鼠模型进行单细胞测序,揭示了这两种靶向髓系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潜在的作用机理。在此项结合人鼠单细胞转录组的工作中,团队首次发现靶向DC的治疗策略anti-CD40可以显著地提高此类细胞的水平,为MSS病人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导。而靶向TAM的药物机制的研究,将大大有助于后续靶点的挖掘及新的治疗策略的开发,为优化结直肠癌人的免疫治疗策略和提升疗效提供指导。
2018年,该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Lineage tracking reveals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T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文章,开发基于单细胞TCR的生物信息追踪方法,揭示结直肠癌T细胞动态变化。该研究作为国际领先的开创性工作,为研究其他疾病中的T细胞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思路。
附:专家简介
申占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外科肿瘤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外科学博士,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后,美国外科学院Fellow (FACS),韩国天主教大学首尔圣母医院、美国佛罗里达医院和英国圣马克医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员会副秘书长、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6篇,在《Nature》、《Cell》、《PNAS》、《EMBO Reports》等国际SCI杂志发表论文46篇,总影响因子205.162,最高影响因子43.0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基金2项,国家专利6项,国际会议受邀发言10余次,先后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科研创新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0“敬佑生命,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Cell 期刊“2020年度最佳文章”等。
(人民医院科研处 王丹蕾)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