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聚焦国家医疗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前线纪实

尽锐出战,同心战疫情!2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国家援鄂医疗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院长介绍国家医疗队重症专家组,“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共派出400余位拥有丰富的重症抢救经验的专家到武汉接管重症病房。”

全力支持

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专家团队始终高度关注患者救治情况。对于重症患者治疗,北大医学专家团充分发挥优势,加强危重症患者监测评估和支持治疗,并建立会诊系统为危重症救治保驾护航。

“一定要尽全力保障物资供应,而且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姜保国院长、赵越书记、王天兵副院长不断总结、不断研究管理保障和物资供应。“大部队来了,领导来了,我们就更加有信心、更加踏实了。随着医疗资源逐步到位,管理逐步规范,工作开展会越来越顺利。”医疗队员们表示。

从2月8日晚病房启用至2月10日凌晨5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线重症隔离病房50张病床已经全部收满!

紧锣密鼓

2月9日下午15:00,大量重症患者陆续抵达病房。

李明医生介绍道:“刚穿上防护服就一身汗,感觉喘不过气,还没来得及看病房里的病人,这时第一位患者已经躺在平车上推进病房,他后面是更多等待住院的患者。说实话,我的汗一下子就开始呼呼地往外冒。”

据陈博医生介绍,第一位患者病情危重,来病房时已经休克,吸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70%,血压80/40mmHg。

“立即高流量吸氧!”李冉医生第一时间说道。护士默契地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和相应的护理治疗。李冉医生从大年初二到达武汉已经连续工作两周,用他的话说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大夫”了,但依然紧张到头痛。“我们除了抢救第一位危重患者,还要接收同时到来的其他入院患者。每一位患者都很重,每一位患者都渴望尽快得到救治。我们特别理解,开医嘱、问病史、查体、抢救……不愿意耽误任何一点时间。当时恨不得自己长出三头六臂。”

李明、陈博医生是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本想让他们工作几个小时后到医生办公室脱下隔离服缓一缓。但电话不停地响起“120送来患者,准备接收!”

“我们里面能撑得住!”两位小伙子打起精神,强忍住第一次穿防护服的头痛胸闷大汗,一直在坚持。

重症医学科董桂英医生感叹:“15:00到21:00收治重症患者16名。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危及生命的状况。比如呼吸衰竭、休克、肾功能衰竭等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表现。同时下午正是住院病人化验结果回报的时候。大量的化验指标需要逐一判断、大量的入院病历和医嘱需要书写,面对这种收治时间紧迫、病情严重的情况,我们的队友充分体现了临危不乱,合理有序安排救治工作的专业素质。”

紧张的工作过后是从未有过的剧烈头痛和虚脱般的精疲力竭,曾经在2017年参加“组团式”援藏在藏区工作一年的李冉医生笑称:“防护服下的缺氧感,比我在拉萨还严重,让我恍惚间回到援藏的日子。”

但当交班时看到第一位入院的休克患者血氧饱和度升到90%,循环恢复、呼吸平稳的状态,感到特别欣慰,“一切都值得!”

温暖感动

张柳也是前线的“老队员”了,他所在的那一组从21:00到凌晨3:00接收18位患者,其中有8名危重症患者。“尽管工作任务如此繁重,大家都斗志高昂。让人感动的是,很多第三批来的同志都没有进过隔离病房,他们都抢着进去,来的都是好汉!没有人害怕、没有人退缩、没有人叫苦喊累。”张柳说道。

得知病房新收治患者多、病情重,刚刚下夜班的朱凤雪副主任连夜打车赶到医院支援,指导危重患者救治,直到凌晨3点还坚守在病房。

今天一早,安友仲主任和曹照龙主任早早赶到医院参加联合会诊。每一位危重症患者的安全,牢牢记挂在每一位医护人员心中。

在这么短时间内收治如此数量的危重症病人,不仅对医生是挑战,对护士要求更高。李立护士长感慨道:“护士们除了要负责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外,还要做一些为病人发饭打水等生活上的照顾。很多护士姐妹都是第一次在隔离病房工作,大家顾不上进入隔离区的紧张,还没适应好穿着厚重的隔离服工作,就开始为其他患者问诊、测体征、入院宣教、整理床位、执行治疗护理外联传输等工作。因为女生较多,不免赶上生理期,但是没有人叫停工作。经常听到他们说,出汗出到流到嘴里,很是心疼。”

前方的工作充满了各种困难,但是大家都积极克服,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本来每组6小时的班,实际上包括穿脱隔离衣、交接班、完成各种防护流程,前前后后加在一起需要十个小时。大家在隔离病房里穿着闷热的防护服,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说话、工作,而大家为了节省防护服,又都尽量少吃少喝,十分辛苦。

吴文芳和朱先娜护士都是第一批的援鄂医疗队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不仅平时给大家传授经验,进入病房后还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帮助新进入病房的同事顺利过渡。高超副护士长带领的小分队,年轻护士较多,没有监护的工作经验,心理较为紧张。进入病房后,她时刻关注着每一位队员的状态,同时提醒大家加强防护意识。大家互助鼓励支持、团结友爱、工作互助,没有一个掉队,出色完成工作。

“我们虽然都来自一个大集体,但又是一个新的团队,我却很快感受到了熟悉的家的温暖,感受到“人民医院人”的团结、友爱、奋进和凝聚。”重症医学科赵秀娟医生感慨道。

泪目家书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出征之时,他们义无反顾,但留给家庭的却是无尽的思念。

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高伟波的大儿子刚刚8岁,他的妈妈是协和医院感染科医生。他向远在武汉前线的爸爸,和即将出征的妈妈写下《保证书》。他写道:“我的妈妈爸爸要去武汉了,这次疫情非常严重。妈妈爸爸要是去了武汉,我会非常想他们的,但是,我会支持他们的。妈妈爸爸走后,我会照护好弟弟,照护好这个家。我觉得我的妈妈爸爸非常伟大。他们为了大家的健康去奋斗,他们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以我应该不让他们操心。妈妈对我说,她也舍不得离开我,但是医者父母心。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胜利的!”

“我会照顾好弟弟,保护这个家!”小小的“医二代”,稚气未脱却满满担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男护士杨继鹏女儿在日记中写道:“那天早上,我没有赖床,其实我醒了……父亲即使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却依旧在笑……我心里五味杂陈,我受不了,可又不想在送父亲离开时哭,索性把自己闷在被子里,很闷很热,却又很冷……”

孩子,别怕,有千千万万像你爸爸这样的战士冲锋在前,一定会打赢这场战役!孩子,别哭,爸爸打赢这场仗一定平安回来!

正如重症医学科丁璐护士长在前线日记中写道:“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在不同的科室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各自的生活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在此时,我们舍弃各自的生活和家庭,奔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我们是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传染性最强的隔离病房,由于缺氧和疲劳,我们节省说话的氧耗,用手势相互问候,相互鼓励,倾尽所能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我最最亲爱的兄弟姐妹,看着你们的坚韧和无私付出,我只想你们、我们都好好地、好好地工作,平平安安地回家。”

(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