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全国政协委员霍勇:疫情下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协同完善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所有国家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相比其它大国的应对策略,我国应对策略总体可以反映出我国体制和整体调动能力的优势。同样,如果能及时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体系进行总结和反思,将有利于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整体进一步提高。
因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公立医疗体系。新冠疫情初期,我国曾出现应急救治不力和医疗资源挤兑的现象,但由于公立体系的主导,使得公共卫生和公立医疗机构的优势更加显现。在未来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规划布局以及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中,更应体现出公益性和整体调动的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基层医疗是基础,目前我国持续推动强基层的分级诊疗策略有所改观,但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未来应将加强基层医疗做到实处,提高医务人员待遇,解决村医三险一金,加强培训考核。
三是进一步加强防治结合。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行政分管等原因,公卫管预防,医院管治疗,互相无联系。此次疫情中反映出的防治结合不足问题突出,未来公卫部门应更好地同医疗机构形成一体化,重点发挥医疗机构的作用,利用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等手段将医疗机构的职能延伸,同时与公卫部门密切结合,形成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医疗模式。只有这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区域医疗中心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有体系,有作为。
四是进一步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我国大部分地区急救系统效率不高,只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独立体系,分区布点,统一指挥调度,大部分地区则是依托于医疗机构统一指挥调度,效率低效果差,不利于集中救治转运和提高效率。国家应进一步顶层设计,逐渐将救治体系提升为统一指挥高效率的“中央型”。
五是进一步加强“慢病”预防和管理。“慢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目前占我国疾病死因近90%,新冠疫情中,慢病患者是易感人群且容易发展为发展为重症或导致死亡,只有平时进行更好的预防和管理,有传染病发生时才能减少重症或死亡病例。但慢病管理非一日之功,只有分层管理,网格化负责,责任到人,科学施治,将技术和体系紧密结合,以结果为导向,才能有效控制我国慢病高发和持续攀升的严峻形势,利于减少突发传染病的危害。
此次新冠疫情的大规模爆发,一方面显示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优势,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公共卫生与医疗救治体系相分离的方面。因此,全国政协委员霍勇关于疫情下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协同完善的建议,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的有序发展做出贡献。
(统战部供稿 来源:中国报道5月24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