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又可以看到布达拉宫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援藏纪实
嘎松德青,今年18岁,家在昌都市八宿县林卡乡普龙村。两年前,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父母带着她和弟弟来到了八宿县城,一家人对未来抱着美好的期望,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一个普通的早晨,嘎松德青从睡梦中醒来,无论她怎么努力想睁开眼,眼前却总是漆黑的一片。“我以为天还没亮,可当我起身时,却碰到了每天一抬头都会看到的窗帘……”,她发现自己再也看不见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再也看不见家人可爱的脸庞。这个16岁的小姑娘崩溃了,她流着眼泪呼唤父母,正在做饭的妈妈闻声赶来,发现女儿看不见自己后,这位母亲的心都碎了。
从那一刻起,两年半的时间里,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只能听见家人的声音。他们的表情,他们在做什么,她什么都看不到,就像是走在黑色的空间里,周围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让人感到恐慌。“我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于家人,那个时候父亲用温暖的大手牵着我,带着我走遍了县城里的所有医院。”经过医院确诊,嘎松德青知道自己患上了白内障。
白内障是发生在眼睛晶状体上的一种疾病,主要由衰老和过量的紫外线暴露引起。西藏因高海拔所特有的强烈紫外辐射,造成白内障患病率全国最高,许多西藏年轻人也会患上此病。白内障已经成为西藏第一致盲眼病。
2020年6月23日,是嘎松德青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日子。手术室里安静得仿佛掉一根针都能听见,嘎松德青紧张极了。她听见医生打开了无影灯,听到手术器具碰撞发出的声响,她害怕到不能呼吸。这时,主刀医生余盈盈温柔的声音传入她的耳中,“别紧张,手术很快就结束了,一定会成功的。”
手术过程中,嘎松德青的父亲洛松罗布一直守候在门外。他不停地看表,焦急地盼望着手术成功的消息。短短的几十分钟,却显得如此的漫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个人承受着所有的压力,我一直坚持着……在手术室外,同样是一个人承受着,我只盼望一切能够顺利!”洛松罗布说。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嘎松德青前后接受了两次手术,都非常成功。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精心照顾下,嘎松德青术后的眼睛逐渐恢复,原本内向的她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接受援藏医生高水平的治疗。在医生们的精心治疗下,我原本已经漆黑了两年半的视野,在揭开纱布的一瞬间流入了色彩与光亮,我终于见到了父母的笑容,终于重新看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我永远感恩援藏医生让我与光明重逢!”嘎松德青告诉记者。
为嘎松德青主刀手术的余盈盈医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眼科专家。2019年6月,第五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队启动报名,按需选拔组成人员,突出系统性、配套性,以实现团队协作、握指成拳的合力。听到消息,余盈盈主动请缨,“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没有条件及时做手术,很多都是患白内障很久才有机会去做。当你做完手术,他们重见光明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愉悦、欣喜会感染到你,你会觉得自己的任何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所以,对于我自己来说,我非常愿意来西藏。”一年里,余盈盈已经为西藏各族病患实施了近200台手术。
“我们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有32名成员,专业上覆盖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全部30个科室。这样的援藏帮扶已经持续了5年,当时提出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不光是靠我们来带动这边医疗的发展,也要带领本地的医生精进技术。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专业带头人带动一个科室,进而推动整个医院提升诊疗水平。”援藏的一年时间里,她在眼科带出了两位出色的“徒弟”。“她们现在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多种新仪器,还能独立完成一些小手术。”谈起自己的“爱徒”,余盈盈的话里总是充满了骄傲,“眼科专业知识不能只从理论上讲解,还要在实际手术操作中一对一指导。对现在带的这两个徒弟,我也很有意识加强对她们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每位援藏医生都扮演着多个角色,他们是医生,是“师傅”,更是“领头人”。但脱下白大褂时的他们,同样也是父母也是子女。“我刚到拉萨的时候孩子才两岁,一直以来对孩子对父母都亏欠得太多。父母本该安享晚年,我却给了他们负担,但他们特别支持我的工作,我心里也很过意不去。”余盈盈哽咽着说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5年8月,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举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正式启动。自2015年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兄弟医院一起,响应国家号召,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式”医疗帮扶。先后五批34名援藏专家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及环境,在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基础之上,制订帮扶计划,全方位无保留地传授各个领先领域的特色先进诊疗技术,搭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各优势学科的沟通桥梁与交流平台,积极促成受援与援助科室间的交流。从西藏地区第一例肺功能、支气管镜的开展,到西藏血液专科门诊、专业病房的建立,再到西藏首个国家标准级胸痛中心认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实实在在地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医疗质量到技术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帮扶。
一批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青年医护工作者,毅然投身这片高原热土,弥补了本地医疗人才缺失的短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禁区”的健康奇迹,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在提升西藏医疗水平的新征程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主动加入“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以实际行动不断织密各族群众的健康保障网!
(人民医院宣传处供稿 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