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征文】信,笃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回顾北大医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反映建党100周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激励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创建“双一流”工作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医学部开展以“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北医新闻网选登优秀征文,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望你努力用功,家中安好,勿念。”
“爸爸妈妈除夕快乐!”
“锟姐除夕快乐!今天乖吗?压岁钱爸爸给你发过去啦,记得收喔!”
视频电话里,爸爸得意地描述着他在年夜饭上做的几个大菜如何受欢迎,妈妈给我形容着一大家子一块儿吃团圆饭、围坐烧烤、放烟花有多热闹……
“我们先睡觉啦,十二点还要起来拜年。你和同学好好玩,多吃点好吃的!明晚再聊!”
虽然是第一次不在家人身边过年,但年三十晚上的这通视频电话,似乎与平常没有太多不同——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热切寒暄或是互道思念,只是多了一句“我(们)不在,也要好好过年”。
上大学之后,我和爸妈便保持着每天视频聊天的习惯,彼此的生活是互通的,关心、挂念或是嘱咐,更是随时都可以传递。
因为疫情做出就地过年的决定,爸妈虽然也不舍得,却还是表示支持。“反正还能每天打视频呢。你是北大的医学生,实习需要、国家需要,这是你的责任。家里没事,你在北京安心过年。”回头还不忘调侃一番:“要是上初中的时候可以每天视频,锟姐可能就不会哭那么久咯。”
是啊,换作以前,可远没有这么“潇洒”。
为了适应初中的住校生活,我花了至少半个学期的时间。因为初次离家的害怕,一到饭点我就开始想家,晚饭吃不下、自习课闷闷不乐、夜里睡不着、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哭——白天根本没法正常学习,爸妈也是担心得很。
转机出现在开学一个月后,国庆放假回家的一次大扫除。我偶然看到妈妈打开一个没见过的小盒子,里面装满了泛黄的纸,看起来像是信。
“这是妈妈读师专的时候,外公寄来的信。”
工整的圆珠笔字把信纸写得满满当当,一封又一封,内容似乎都差不多,大概就是家里情况如何、兄弟姐妹情况如何,你不用担心;遇上商量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有一些分析和建议,最后依然是“你可以自己决定”。读起来还有些文言文的感觉,不像现在说话那么白。
我问妈妈:“那时候你和外公外婆就只能写信吗?”
“是啊,当时电话太少了,寄信都要好久才能送到。后来妈妈毕业之后有了BB机,电话也容易找到了,联系就方便多了。”
“妈妈你不想家吗?”一说到“想家”,我的鼻子又酸了起来。
“想呀,妈妈当时半年才能回家一次呢。一开始也像你这么哭,就靠着和你外公写信,每联系一次,就没那么想家了。但是要读书哇,总不能每天都用来写信,所以一个月写一封,专心学习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写一封信……慢慢就习惯了。”
“可我还是会想家……”
“想家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你现在的责任和妈妈当时一样,都是好好成长、努力学习。爸爸妈妈也想你,但我们的责任是要努力工作,所以不能每天去看你。这样好不好,妈妈也和锟姐约定,你每周二、周四可以到公共电话亭给妈妈打电话,我们聊聊天,想家也可以和妈妈说。打完电话之后呢,你就要专心学习、好好吃饭、放心睡觉,让爸爸妈妈放心,爸爸妈妈也好好工作,让你也放心,好不好?”
像吃了是定心丸一般,我靠着这个约定,才慢慢适应了初中的生活和学习节奏,用重新出现的活泼乐观和漂亮的期末成绩,也给爸妈吃了颗定心丸。
此后这个习惯便延续了下来,只是高中变成了用手机打电话,大学变成了每天视频聊天。有趣的是,相应的适应时间也越来越短,高中花了半个月,大学则只有三天。我和爸妈都能更从容地投入新的生活状态,不用再过度分心,在各自的征途中安心地前行着。
我跟他们聊这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趣事和烦恼,爸妈也会和我分享他们的生活,嘱咐好这样那样的事情;大学后会聊一聊工作上的经历,商量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难过可以哭,开心可以大笑……我们之间的沟通,从主要是爸妈在鼓励我,慢慢变成相互的陪伴与支持。
外出求学,我离家越来越远,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和爸妈的感情却越来越好。新科技下的通信方式,让我们能更直接而密切地联络,即使相隔千里也能见到思念的亲人。于是我们对彼此的生活足够了解,相信对方能把日子过好,相信彼此紧密的羁绊,所以亲情愈加深厚,在自己的人生位置上也能更安心、更专注地奋斗。就像这次在外过年,虽有疫情阻隔却不曾担忧,过好这个年,决心要把新一年的收获和成就作为给对方的新年礼物。
外公的信里的字句,已经模糊在记忆里,但我却清楚地记得每一次开头的“展信安”和末尾的“望你努力用功,家中安好,勿念”。大概就像爸爸每次接通电话都先问一句“今天乖不乖”,在我沮丧时总爱叮嘱一句 “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一样。父母们寄托的情感,我想,都是相通的吧。
后来我知道了,外公和妈妈的来往信件,叫家书。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通话,虽然没留下实体,但与传统信件有着同样的内容,想来也可以叫家书。
家书,就是一个家庭书写的历史。家书这封“信”,或许会有不同的形式,却始终承载着亲人的深情,贯穿一代又一代家庭,也记录着我们越过越好的生活。
我们一家如是,千万中国家庭亦如是。
从百年前建党时的颠沛流离,到建国后的平稳安定,再到九十年代实现温饱,一直到如今的全面小康;从传统的纸质信件,到二十年前的BB机,再到十年前的手机语音通话,一直到如今的视频聊天;从四十年前的船渡加步行,到二十年前的土大巴和吉普车,一直到如今的高铁和飞机……我们不用再像祖辈那样时刻担心着自己和家人的安危,更多的生活画卷描绘出幸福与安康;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能盼望迢迢而来的信件,更多的家庭能随时在“云上”团圆;也不再像从前那般需要长途跋涉颠簸返乡,更多的游子能轻松跨越千山万水回到家的怀抱。数十年来,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身处家乡和远方两头的人们,也因此能更加安心地生活与奋斗,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就像是一封家书,由我们的祖国写下,给她的孩子们,叮嘱着家里一切都好,你要安心用功;也像是由孩子写下,告诉祖国母亲,我们会刻苦努力,去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也让家里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家书不变的主题,更是建党以来无数凝心聚力的奋斗者们共同写下的诗篇。这封家书书写了百年,将血汗、拼搏、安定、富强写入已有的历史,如今正要翻开新的篇章,由新时代的孩子们握紧手中的笔,一笔一划继续描绘这个家、这个民族的伟大梦想。这封家书穿越了百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安心,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位置上加倍刻苦地奋斗着,于是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实现。
这封家书,还将继续书写下去,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梦与理想,延绵不绝……
大年初一的早晨,收到了爸爸的新年红包。
“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我会的,请放心!”
(护理学院 王崇锟)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