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药学院建院80周年丨春燕行动——走近老一辈药学人

80年风华洗礼,几代药学人用心耕耘,方才有了如今药学院各学科齐头并进,多点开花的盛况。深耕教育事业的前辈们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为了向退休的老前辈们表达慰问,也为了同学们增进学院感情和学科情怀,药学院学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于3月28日举办“春燕行动——走近老一辈药学人”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化学生物学系退休老教师马广慈教授,化学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一班班主任苟宝迪老师一同参加。

马广慈教授

马老师虽然已有86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初见马老师时,马老师开心地说道:“老师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学生而活,跟学生待在一起,我才是老师,不然我就是老大叔、老爷子。”马老师的为师之道和风趣幽默立马就拉近了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同学们也慢慢走近了马老师的人生,体悟着来自一位长者和智者的阅历。

风华正茂,恰少年英姿勃发

长者总会见证无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同学们也对药学院的往昔岁月格外感兴趣,于是随着马老师的讲述,我们被带到了马老师在药学院求学的日子,被带到1955年的“菜园”、“豹子胡同”(均为北京大学药学院旧址),看到了老一辈药学人在扶手椅上午睡;在条件落后的实验室中求知若渴;在学校周围的荒草野地上放飞青春······虽然我们已离这样的时代远去,但定格在这一刻的是上世纪的英气青年和本世纪的赤诚青年的灵魂碰撞,同是正值韶华时光,大家不禁看到了曾经英姿勃发的马老师以及和马老师年龄相仿的一大批老一辈药学工作者年轻时的模样,大家不禁为之动容。

马广慈教授为大家讲述药学院的历史和趣闻

博闻广识,拓宽药学新局面

马老师在毕业后就留在药学院工作,当时药学院由一个120人的团队组成,学科建设并不完整,药物分析学科较为薄弱,师资力量严重匮乏,马老师便冲在最前面,担负起了分析学科的教学重任。

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马老师意识到药学院分析专业大环境的众多局限性,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技术和理论知识注入其中,于是便主动申请去当时药物分析学科发展较好的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读研深造。作为北方人的马老师在这段时间不可谓不辛苦,饮食和气候的不适应着实是给马老师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马老师依旧咬咬牙学成归来,继续建设药学院的分析学科。融会贯通多方知识的马老师,结合药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需求,终于令药物分析专业应运而生。此后,马老师仍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将免疫分析学引入药物分析专业,极大地拓展了药学院的学科广度和深度。这便是药学院分析专业的“前世今生”了。

大家热烈地讨论药物分析专业的诞生过程

耳提面命,雏燕展翅击长空

在与马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马老师为人师的幽默亲和,他总拿自己开玩笑,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也能感受到马老师的知识储备体量巨大内容庞杂,人已至耄耋之年,却仍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更能感受到马老师对于我们年轻同学的亲切期盼: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哲学思维,要像“攒钱”一样“攒知识”,但是学会如何将繁复的知识梳理出知识网络,是马老师教会我们的第一件事。拨冗去繁,我们才能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快捷的路径前往我们的目的地。

2、在学习过程中要重效率,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马老师深知现在年轻人熬夜的现象,他劝慰大家一定要保重身体,尽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类似玩手机这样的不必要时间,或许可以很大程度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3、在科研学习中能够时刻将“CCT原则”记在心中,即 Critical(C), Creative(C),Think(T)。这是马老师对每一位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们的谆谆教诲,也是殷切期盼,望大家都能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

马老师谈及对药学院同学的殷切期盼

马老师说,他最爱的时刻就是跟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刻,他让现场的同学都在纸条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同学们无一不感动。每一个敬他、爱他的学生,他都会一一放在心间。这也是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一份骄傲吧!

所谓长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智慧的沉淀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大医精诚,药学精魂,需要老一辈药学人的积淀酝酿,更需要我们新鲜的力量去发扬和传承!80年的风霜雨雪必将令北大药学院兼容并包、齐头并进,80年的积累传承也必将令北大药学更加生机勃勃、走向世界!

合影留念

(北京大学药学院学生党总支)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