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课题组在大气超细颗粒物心肺健康危害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甄别环境大气中不同粒径尺度颗粒物化学组分及其来源的健康危害和机制,对于制订基于健康风险控制的空气质量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卫生学院黄薇团队长期开展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化学组分、和纳米级超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及来源的健康危害机理观测研究,近期在超细颗粒物暴露的心肺健康危害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研究团队基于颗粒物粒径分布在线测量的源解析技术,发现随着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尺度递减,环境大气PM2.5和超细颗粒物暴露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呈递增趋势;其中,来自交通排放贡献约46%的5-560纳米尺度颗粒暴露影响更为显著。该项研究工作于2021年7月17日在线发表于《Thorax》(IF: 9.139)。

详见原文:https://thorax.bmj.com/content/early/2021/07/22/thoraxjnl-2021-217017

在空气污染与心血管代谢研究AIRCHD中,研究团队早期基于颗粒物粒径分布在线测量的源解析技术,已经揭示交通源排放超细颗粒暴露与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增加有关(Circulation Research, 2019)(IF: 17.367)。近期,团队通过对滤膜采集的PM2.5颗粒进一步开展化学组分测定和来源解析,证实交通源排放的PM2.5中多环芳烃(PAHs)等为代表的脂溶性有机组分,能够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血管钙化势能,引起机体心脏和外周血流动力学异常。该项研究工作于2021年6月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 10.588)。

详见原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1012255#fig0035

在AIRCHD研究拓展分析中,研究团队采用高通量组学分析技术,进一步发现PM2.5及交通相关污染物BC暴露,能够通过介导机体氨基酸代谢紊乱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为交通污染暴露引起血管功能紊乱的生物学机制提供证据。该项研究工作于2021年7月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Research》(IF: 6.498)。

详见原文: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13-9351(21)00806-9

上述系列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主要包括公卫学院博雅博士后徐洪兵、2017级直博生方嘉堃、2018级直博生朱雨桐、宋晓明博士、博士毕业生冯柏桓、基础医学院博士毕业生刘昌杰等。通讯责任作者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薇教授、基础医学院郑乐民教授、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徐保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曹军骥教授等。

课题组负责人黄薇教授长期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HO)环境卫生领域全球政策评估工作,先后担任WHO “空气污染人类致癌风险评估”工作组成员(2012-2014)、“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更新”工作组成员(2016-)、“全球空气污染个体干预技术评估”顾问(2018-)、“全球气候、空气与健康”顾问组成员(2021-)等。该系列研究工作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医学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所等项目支持。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