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启程赴藏
迎着朝阳,伴着晨曦,2021年7月26日清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们整装完毕赶往机场,奔赴雪域高原。
“要保重身体,到西藏一定要慢一点,再慢一点,逐渐适应环境再开展工作。” “有什么事随时打电话,工作上遇到困难要跟科里说。你代表科室去西藏,这永远是你的大后方!”“在西藏好好干,家里交给我们,科室、党支部和工会一定都帮你照顾好,放心吧!”一句句叮咛,一句句嘱托,寄托着医院和科室大家庭的不舍。
“放心吧!我们在西藏一定努力工作,不辱使命!”援藏专家向熟悉的城市、亲切的同事、牵挂的家人告别,义无反顾踏上援藏之路。
未着白衣时,他们是家中的支柱,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换上白衣后,他们就是听从国家召唤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远离家人来到世界屋脊。让我们听听他们出发前的心里话吧。
曹珊全家福
曹珊:做好医疗队与医院之间的桥梁
“作为队长,作为援藏医疗队年纪最长的大姐,照顾好大家的生活义不容辞。同时也会做好医疗队与医院党委、各行政处室之间的桥梁工作;做好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各兄弟医院之间的联络工作,保证一年的援藏工作圆满完成。我们将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临床工作当中去。”
曹珊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队长,工作中沉稳、干练的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7岁的女儿。“援藏是我自愿报名的,爱人和父母都很支持我的决定。父母目前身体都很好,唯一牵挂的就是女儿。妈妈不在身边,担心她吃不好,穿不好,生病了怎么办……一天晚上,她突然在睡梦中哭了起来,跟我说:‘妈妈你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说完哭了好半天。那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并没有说妈妈你不要去,只把万分的不舍都藏在自己小小的心里。”说到女儿,曹珊的眼眶又红了。
亲爱的宝贝,妈妈将要跟你分开一年,到几千里外的西藏帮助更多的人,但妈妈对你的爱与思念一分都不会减少。
姜柏林全家福
姜柏林:尽己所能,守护患者安危
“西藏的基础医疗条件还在改善中,患者的慢病防治管理有限,术前合并症必然更复杂,身体状况必然更差,另一方面,为保障大病不出藏,新的复杂的术式势必开展,这一切必然加重了术前和术中的管理难度,加之高原低氧低气压对患者生理和药理的干扰,皆预示此行任务之艰巨。此次入藏一定尽己所能,守护患者安危,保障各类手术平稳开展。”
姜柏林是医院“111”人才学科战略的资助对象,今年1月刚刚完成为期一年的赴美留学生活。紧接着,3月-6月期间,他又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十二批医疗队成员赴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对口帮扶工作。此次接到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通知,他又积极报名,成为了援藏专家的一员。因为陪家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少,这个消息他一直对家人难以开口。同为医生的妻子知道后,十分理解和支持,只是说:“等老大考完试,再告诉他吧,孩子们舍不得你走,现在告诉他,考试也没法考了。”
在支援西藏医疗的工作中,此次是北医系统第一次派遣麻醉人员。姜柏林表示,要以手术室为阵地一线,守护患者生命安全,保障手术平稳进行。
赵慧颖全家福
赵慧颖: 为重症病人的救治保驾护航
“到了西藏要发挥北大医学、人民医院的优势,注重从病理、生理到临床的分析,将我个人的专长,比如脓毒症相关的一些临床的诊断、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的诊治等最新诊疗方法带到西藏,并开展相关培训。同时,要充分发挥重症医学平台学科的作用,与科室紧密合作,为重症病人的救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今年是人民医院第一次派重症医学科援藏,赵慧颖是科里的党支部书记,觉得自己义不容辞,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但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有太多不舍和牵挂。
“大女儿今年上六年级,小女儿今年要上小学,对她俩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阶段。最开始,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们说这个事,后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她们还是能够接受的。家人对我的决定也十分支持,只是这一年也要辛苦他们了。”赵慧颖说着说着,扭头抹了抹掉下的泪。擦干泪,她郑重地表示:“今年是重症医学科去援藏的第一年,我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要开好这个头。”
隋锡朝全家福
隋锡朝:等爸爸回来陪你慢慢长大
“科室和家人给了我无限的支持,作为第一位代表王俊院士团队的胸外科专家参加此次援藏工作,是肯定,是荣誉,也是责任。我将带着嘱托把胸外科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藏区去,从胸腔镜教学为出发点,将用实际行动与地方、科室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藏区胸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之路。”
隋锡朝的家里有个7岁的女儿,今年下半年将步入小学二年级,是刚刚过完一年级过渡期,步入学习正轨的关键时刻。而更让他牵肠挂肚的是,今年8月底家里将迎来二胎宝宝。今天隋锡朝就要出发去西藏,大概率是要缺席迎接二宝这一重要时刻了。去援藏一去就是一年,平时就很忙的他,感到对家庭更愧疚了。但是,他的妻子和家庭都非常支持他的援藏工作,妻子跟他说:“你放心的去援藏吧,家里不用操心。以后你陪伴宝宝成长的时间多着呢,但是现在藏区人民需要你,国家需要你,你就放心的去吧。”
宝贝,爸爸不能见证你出生,但等爸爸回来陪你慢慢长大。
王栋梁全家福
王栋梁:一定要把接力棒拿稳拿好
“神经外科已经援藏帮扶3年,在神经外科领域从脑肿瘤到脑血管病等方面的技术都已逐步建立。应受援医院需求,希望在功能脑病和脊髓神经方面进行帮扶,而这正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优势。今年是我们科室第四年援藏,我一定要把接力棒拿稳拿好,把自己在癫痫、帕金森、颅神经疾病等功能脑病和和神外常规规范化诊疗领域的学识技术和经验无保留传授,根据当地需求进行帮扶。”
神经外科王栋梁医生在得知科里需要派出援藏专家时,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报名。“我爱人是我大学同学,也是医学专业的,她一直特别理解我,我不需要跟家人商量,自己直接拍板决定就行。”王栋梁医生直爽地说道。“平时我也是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我爱人在忙,我在家存在感比较低……援藏一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肯定负担会很重,但她说没什么,让我放心。”
“女儿要上三年级了,平时经常见不到我。我一早出门她还在睡,我晚上回家她已经睡着了。这几天我稍微陪陪她,她跟我说,爸爸等你回来我就该上四年级了……” 谈到家人,硬汉也温柔起来。“但我是医生,去西藏就意味着肩负着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家人是我的牵挂,也是我前行的动力。”
谢振伟全家福
谢振伟:为科技援藏贡献力量
“今年是第一次委派科研管理人员去援藏,我真是觉得既光荣又有点忐忑。经过6年援藏,对西藏的帮扶已经从医疗援藏慢慢过渡到了科技援藏,科学研究是提升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到了西藏,我一定先踏踏实实了解当地科研需求,在医院和处室的指导下,把人民医院成熟规范的科研管理经验带过去并落地生根。”
谢振伟是所有援藏队员中最年轻的,三十出头的朴实小伙子却已经是临床药理基地的科研管理骨干,也是具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当得知医院需要派科研管理人员去援藏时,我第一个报名,没有啥顾虑。我是党员,单身一人没有家庭负担,身体健康,又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科研管理人员中,没有人比我更适合援藏了。西藏也一直是我向往的圣地,能以援藏队员这样的身份去西藏,我非常期待!”
当告知父母要去援藏,开明的老人鼓励道:“到了西藏好好干,不用担心家里!”谢振伟表示:“趁年轻我更要好好工作,为科技援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凡质朴的话语,折射出的正是医者的光辉与无疆的大爱。义无反顾的行动,将“人民医院人”的名字镌刻在离天最近的地方。“人民”勇士,一路平安!
(来源:人民医院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