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博雅理学讲堂”开讲 韩启德讲述“科学与文明之问”

9月13日晚,北京大学秋季学期第二期“博雅理学讲堂”课程在理科教学楼208开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韩启德为2021级理工科本科新生讲授题为“科学与文明之问”的首讲课程。常务副校长、教务长龚旗煌院士出席并致辞。本次课程由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物理学院王新强教授主持。

课程现场

龚旗煌在致辞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解决关键领域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强基计划”等举措,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北大在基础学科领域优势明显、基础深厚,希望依托系列课程,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龚旗煌致辞

龚旗煌介绍了本学期课程授课计划,希望同学们从课程中理解基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体验北大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独特魅力,感悟北大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始终保持对学业的热情,为未来投身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事业打牢知识基础。

课程围绕“科学是什么”“科学与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与文明在中国有什么特殊性”等议题,从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的角度,直面今天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深刻阐释对于科学与文明的界定、科学与文明的互相影响,以及科学与文明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等的重要意义。

韩启德授课

厘清“科学”一词的含义,是探讨科学和文明话题的前提和基础。韩启德梳理了“科学”一词的来源及演变历程,进而提出对科学的认识:科学是继承古希腊自由和理性传统,经16—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而形成的,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和知识生产过程以及相应社会建制。科学是在内外部动力共同驱动下前进发展的,但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本身发展惯性等内部因素在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围绕科学与价值的关系、科学是否会迎来突破期等议题,他进一步阐释了“科学”概念的深刻内涵。

科学与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韩启德指出,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对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科学源于西方,但科学与西方文明不能划等号,现代科学包含不同文明的元素,应提倡人类不同文明“各美其美”,共同繁荣发展。科学发展也带来很多负面问题,对此不应过于悲观,应强调人文对科学的“控制”和“驾驭”作用,实现科学与文明的和谐发展。

围绕“科学与文明在中国的特殊性”议题,韩启德讲述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中国传统文明是否有利于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等颇具争议的问题,分析了中国科学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传统的“有机唯物观”、强大的政府功能和集体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些都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韩启德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实力总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创性、颠覆性创造能力还需加强。不仅要加强经费保障、政策支持,更要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培育适于科学创新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型人才,诞生更多科技原始创新和突破性成果。

学生提问

讲座引起同学们很大兴趣和热情。在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与主讲人交流讨论。现场学生普遍表示,课程激发了自己对所学专业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同时对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皓宇被韩启德院士热心祖国科学事业的爱国热忱深深打动。他感佩于学术大家的平易谦和——既提出成熟全面的观点,又保留“问题”形式以供探讨。“今后我将努力学习,打牢基础,为国家基础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范佳骏说,听了韩启德院士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的讲述,深感自己作为“强基计划”学生肩负的使命任务。“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力量,首先要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在学习中,我会多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多与老师、同学讨论,提升创造力和科学素养,筑牢自己的学科基础,提升科研能力。”

第二期“博雅理学讲堂”课程将由来自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电子学、材料科学、力学、环境学等领域的8位北大院士联合主讲。课程关注基础前沿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展现北大科学家、北大基础学科的魅力与家国情怀。

自2020年起,理学部为“强基计划”本科生开设“博雅理学讲堂”系列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筑牢基础,快速成长为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提高我国基础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