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专家在拉萨街头救治猝死患者
“人生第一次在大马路上遇到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并紧急实施心肺复苏,没想到是在海拔3650m的拉萨……虽然经常在ICU里抢救病人,但这次感觉自己有点酷!”
2022年6月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专家、重症医学科赵慧颖副主任医师的一则朋友圈,引发疯狂点赞!“赵大夫,你超酷!”“遇到重症天团,这个患者太幸运了!”
这场超酷的抢救发生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这个“幸运”的患者就是20岁的藏族姑娘拉姆(化名)。
初夏的拉萨,天空异常湛蓝。6月9日中午,风华正茂的藏族姑娘拉姆,走在拉萨市的街道上,沐浴着阳光。突然眼前发黑,拉姆失去了意识倒在地上,四肢不停地抽搐,分泌物不停地从紧闭的牙关中涌出……“不好啦!有人晕倒了!”“怎么办啊!有没有医生啊?”“救救这姑娘吧!”路上的行人顿时慌乱起来,将拉姆团团围住却又不知所措。
恰在此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专家、重症医学科赵慧颖副主任医师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蔺国英主任、程莉副主任一道外出办事,走到附近。看到骚动的人群,听到“倒下”“抢救”的字眼,医生的职业敏感性让她们意识到,有情况!下意识向人群方向跑去。“我们是医生,让我们看看!”人群散开一些空隙,三位医生来到拉姆身边。看到她的症状,三位医师判断应该是癫痫发作,于是立刻疏散围观人群,打开拉姆的衣领,准备帮助她将头偏向一侧,畅通气道、防止出现误吸。剧烈的抽搐却让这一施救措施变得异常艰难。
突然,赵慧颖医生发现拉姆抽搐逐渐减弱,面部青紫,大声呼叫她,却没有回应。赵慧颖赶紧查看呼吸、触摸颈动脉,发现胸廓起伏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糟糕,一定是分泌物导致气道堵塞出现了窒息!”三位医生立刻紧急判断,拉姆心跳、呼吸骤停,必须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没有一秒的犹豫,三位医生立刻跪地为她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让周围群众拨打急救电话。一下,两下,三下……随着心脏的按压,所有的人心都紧张地跳起来,每按压一下,都承载着大家对生命的期盼与希望。
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高质量的持续胸外按压能确保有效的血流灌注,要保证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cm,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达到这一标准在平时都是一项重体力劳动,更何况在海拔3700米高海拔缺氧的拉萨。
经过不停歇的心肺复苏,拉姆的面色恢复了正常,心跳和呼吸也恢复过来。三位医生将拉姆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快送到急诊!”三位医生来不及松口气,护送拉姆一直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此时,她们才发现,全身已经是大汗淋漓。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医生接诊拉姆时,了解到她确实有癫痫病史,情不自禁地说道:“这真是个幸运的姑娘。”原来就在昨天,与拉姆情况类似的一名癫痫发作的患者,送到急诊抢救时,由于窒息缺氧时间过长,错失了血流灌注恢复的黄金窗口期,现在仍然需要借助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正是三位医生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用爱心接力,赋予了这名藏族姑娘不一样的人生!
“没想到我人生第一次路旁抢救是在西藏拉萨,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神圣土地。这也许就是缘分。” 赵慧颖说道。“我是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每天都在经历抢救,也曾经无数次设想过,如果路遇需要急救患者,我该如何去做。今天真的遇到了,发现完全没有时间思考。抢救生命,已经成为融入我们血液中的本能反应。”
奉命于病难之间,坚守在生死之线,作为生死线上的守门人,“人民重症人”为了更多生命之光的延续,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同病魔较量时不我待,拯救生命只争朝夕。
“组团式”援藏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自2015年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式”医疗帮扶。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六名援藏医疗专家抵藏,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工作。7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派出7批46名援藏专家,躬身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在临床一线倾尽所能传道授业解惑,在巡诊义诊、送医送药等活动中无私奉献爱心,身负党中央的重托,为了西藏人民的健康,为了西藏医疗事业的发展,在高原上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篇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