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杂志发表刘民教授团队论文

早产是全球性健康问题 中国早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处全球低水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刘民教授团队5月31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990-2019年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的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提示了早产问题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研究结果为不同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早产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

刘民介绍,早产是指妊娠不足37周娩出活婴儿的分娩,此时娩出的婴儿称为早产儿。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容易发生严重的疾病或死亡,幸存下来的早产儿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将会面临更高的低生活质量和终身残疾风险。早产不仅是导致围产期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所致的并发症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此外,早产所致的并发症也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处理早产问题成为实现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该研究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全人群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发病率(/10万人口)和全人群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死亡率(/10万人口)的变化趋势,为不同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早产新生儿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发现,1990年至2019年,全球早产新生儿数由1990年的1606万例减少到了2019年的1522万例,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0.19%;全球早产新生儿死亡数由1990年的127万例减少到了2019年的66万例,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09%。1990年至2019年,高社会人口指数地区的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0.25%,撒哈拉以南非洲南部地区的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死亡率平均每年增加0.62%。1990年至2019年,在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中,希腊和巴林等78个国家的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关岛和南非等7个国家的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死亡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变化趋势。

(A) 1990-2019年早产新生儿数变化百分数;(B) 2019年早产新生儿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C)1990-2019年早产新生儿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的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

研究提示,无论是在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早产新生儿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降低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的。

刘民还介绍,研究中发现,中国新生儿早产例数由1990年的182万减少到了2019年的95万,减少了48%;早产新生儿死亡例数由1990年的16万减少到了2019年的2万,减少了88%;年龄调整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下降趋势;我国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204个国家中处于低水平。2019年排名分别为第186位和146位。

刘民认为,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妇女儿童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效。成效的取得主要来自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的法律、法规、方案,我国完善的分层分级妇幼保健服务提供体系和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及不断推进的可及的、公平的妇幼保健服务,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保障了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曹桂莹为第一作者,刘民为通讯作者。

(付东红 曹桂莹)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