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38项教学成果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京教人[2022]15号)。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38项教学成果获得表彰,获奖总数及获特等奖数量位居北京市高校第一,包括田刚等申报的“建设世界一流数学人才培养高地——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等特等奖3项,张进江等申报的“基于虚拟仿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地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等一等奖16项,郭耀等申报的“创新导向的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二等奖19项;另外,2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1项作为第四完成单位成果获得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一次,2021年度共评出特等奖30项、一等奖227项、二等奖340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所在单位

奖项

1

建设世界一流数学人才培养高地——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田刚 范辉军 刘若川 戴波 王嵬 张婧

北京大学

特等奖

2

经典、语言与跨学科相融合的新人文拔尖人才培养北大模式

李四龙 吴天岳 何晋 彭小瑜 孙庆伟程苏东 漆永祥 王鑫 赵华敏

北京大学

特等奖

3

医心师道——新医科高素质师资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乔杰 高炜 沈宁 刘东明 王妍 韩江莉谷士贤 汪恒 李颜 袁文青 张祺 张爱京

北京大学

特等奖

4

基于虚拟仿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地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

张进江 郭艳军 刘建波 陈斌 张志诚秦善 周勇义

北京大学

一等奖

5

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段慧玲 陈正 宋洁 王启宁 杨越 熊春阳李咏梅 唐少强 王建祥

北京大学

一等奖

6

新文科背景下北京大学中文系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宋亚云 杜晓勤 贺桂梅 陈平原 袁毓林吴晓东 刘玉才 詹卫东 金锐 程苏东

北京大学

一等奖

7

国别和区域研究复合型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宁琦 陈明 吴杰伟 王丹 黄燎宇 付志明孙建军 吴冰冰 宋扬 王斯秧

北京大学

一等奖

8

规模化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探索——“教师能力提升 MOOC”八年实践

汪琼 韩筠 吴博 冯菲 沈书生 张筱兰刘徽 谢幼如 尚俊杰 焦建利 张冉 张忠月 高瑜珊 王宇 刘玲 李雪言

北京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南京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

一等奖

9

打破壁垒,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多层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龚旗煌 傅绥燕 王海欣 冯雪松 董礼陈虎 冯倩倩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0

经济学专业思政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董志勇 崔建华 张辉 锁凌燕 张亚光秦雪征 宋芳秀 王宜然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1

基于数据视角的北大医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王维民 谢阿娜 李曼 王媛媛 蔡景一 马莉萍 周舒艾君 贾娜丽 刘玉峰 高波王景超 李峰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2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实践

段丽萍姜辉 崔爽 王青 徐明 王志锋 沈宁 王凤清 律颖 李晨曦 杨英 侯淑肖杨延砚 汪偌宁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3

“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

陈培永 孙蚌珠 宇文利 孙熙国 孙代尧程美东 李少军 魏波 王在全 王成英 王久高 史春风 黄俊立 张会峰 贺大兴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4

以思政教育为魂、学科交叉为导、数字技术为线,培养新时代口腔医学创新人才

周永胜 郭传瑸 李铁军 刘云松 王勇侯建霞 董美丽 王冕 刘杰 颉慧菲 邓媛媛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5

教学相长:“助教-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苏彦捷 方方 邵枫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6

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型软件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杨芙清 吴中海 李影 王平 张兴 陈向群林慧苹 张世琨 沈晴霓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7

从实求知:“五位一体”的田野教学体系建设

周飞舟 刘爱玉 卢晖临 田耕 王娟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8

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开创和引领金融数学应用人才培养

吴岚 杨静平 黄海 徐恺 何洋波 程雪李东风

北京大学

一等奖

19

调研实现融会贯通:“政法社”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探索交叉学科建设

俞可平 何增科 严洁 费海汀 马啸曹政杰

北京大学

一等奖

20

新理念 新模式 新途径——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卢苇 邢薇薇 吴中海 王建民 臧斌宇张莉 丁刚毅 邝坚 朱青 骆斌 朱志良罗钟铉 毛晓光 陈志刚 郑江滨 周世杰张玉志 陶文源 王忠杰 赵一鸣 尹建伟陈华平 李肯立 廖明宏 肖侬 李国徽王振宇 崔立真 耿新 洪玫 龚怡宏陈铭松 杨博 李兵 文俊浩 宋庆国李青山 姚绍文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一等奖

21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优势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左东岭 马自力 刘尊举 杜晓勤 胡卓玮宋亚云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一等奖

22

面向新兴产业,科教融合,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张晓林 王志功 刘荣科 杨华中 王志军刘开华 曾孝平 吴陈滨 曹先彬 张有光杨昕欣 周强 赵琦 刁为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天津大学

重庆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等奖

23

创新导向的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郭耀 边凯归 李文新 邓志鸿 侯士敏董晓晖 张霞 李享 杨韫利

北京大学

二等奖

24

构建核心能力,促进自主学习: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张奇涵 王婕妤 边磊 李田 关玲 徐烜峰

北京大学

二等奖

25

以博士生资助体系改革为牵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创新

龚旗煌 姜国华 胡晓阳 张林 温蕊来天平 高志同

北京大学

二等奖

26

跨学科、实践性、国际化的中国研究人才培养

袁明 范士明 陆扬 陈长伟 郭雳 刘国恩张世秋 吴靖 哈巍 程乐松 王曙光 余淼杰 刘晨 郭菲 左婧

北京大学

二等奖

27

大班“知著”、小班“见微”——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课程建设

刘俏 王辉 陈玉宇 龚六堂 周黎安孟涓涓 翁翕 张庆华 颜色 林莞娟

北京大学

二等奖

28

产教融合、层次互补、创新拔尖、实践育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黄如 王源 张兴 蔡一茂 王玮 张大成贾嵩 刘晓彦 刘力锋

北京大学

二等奖

29

国际视野下的陶瓷考古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秦大树 崔剑锋 丁雨杨哲峰 刘未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0

实习、练习与科研——世界史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李维 彭小瑜 董经胜 李隆国 唐利国庄宇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1

深化医教协同,以需求和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

姜辉 杨英 段丽萍 毛节明 李海潮 徐智王建六 沈宁 齐建光 洪楠 李铁军 沈琳司天梅 李蓉 汪偌宁崔爽 李烨 王颖 董美丽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2

重温度、精专业、强创新——以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尚少梅 王志稳 金晓燕 侯淑肖 吴雪王艳 李明子 孙宏玉 陆虹 孙玉梅 江华张进瑜 庞冬 李湘萍 丁炎明 王泠

李葆华 李秀娥 李珂 魏征新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3

人文和科学素养兼修:基于学科交叉的城乡文化遗产综合实践调查教学创新

汪芳 陈彦光 冯健 贾金柱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4

学科融合、集成发展:国家安全学教学体系建设

唐士其 祁昊天 归泳涛 于铁军 王缉思王逸舟 张海滨 张清敏 查道炯 董昭华梅然 节大磊 韩华 范士明 刘莲莲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5

“才斋讲堂”:跨学科课程教学育人新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的改革实践

姜国华 贾爱英 瞿毅臻 常铖 何峰 李爽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6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大学英语专题化、模块化、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

李淑静 田剪秋 马乃强 马小琦 张敏钱清 刘红中 柯彦玢 黄必康 张华余苏凌 茆卫彤 李莉春 冯利 吴芊高艳丽 于龙珠 苏勇 张雁 刘瑾 董欣王雷 闻钧 王静文 梁波 宋海波 卢炜陈冰 于莹 沙筱薇 刘小侠 许娅 徐溯梅申友 张红波 郑芳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7

北京大学本科通识核心课程“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

贾妍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8

重实践,强能力,育人才——建立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育教学新体系

王建六 陈红松 姜冠潮 刘婧 高杰 陈江天 朱凤雪 曾超美 冯艺 杨欣 付瑶张晓蕊 隋准 程琳 安海燕 陈哲 曾庆奇梁书静 徐燚 张潇潇 石淑宵

北京大学

二等奖

39

民俗学

王娟

北京大学

二等奖

40

厚基础、强实践——智能数据时代应用统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房祥忠 艾明要 邓明华 耿直 李东风

北京大学

二等奖

41

突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融合思政与科研实践,积极推进本科学生培养

田凯 严洁 赵成根 白智立 包万超 句华白彦 宋磊 杨立华 黄璜 万鹏飞 沈体雁刘伦 曲晓妍

北京大学

二等奖

教学成果奖是彰显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举措与成果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此次获奖体现了学校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的丰硕成果。学校将充分运用获奖成果,加强获奖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