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医学学部与科技伦理专委会全体委员联合会议暨“我国生命医学科技发展的‘三力’”主题研讨会召开

12月25日,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医学学部与科技伦理专委会全体委员联合会议暨“我国生命医学科技发展的‘三力’”主题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顺利召开。会议围绕生命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问题、健康需求问题和伦理规范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从临床专科和科技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生命医学科技发展重点及难点工作建议,充分发挥了教育部科技委作为我国一流智库的作用。

教育部科技委秘书长高润生,教育部科技委顾问、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院士,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医学学部(以下简称学部)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教育部科技委科技伦理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董尔丹院士,学部/专委会陈义汉院士、董家鸿院士、陈子江院士、宋尔卫院士、张学院士、滕皋军院士等60余名委员,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乔杰院士致辞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纯理副院长主持下,乔杰院士、詹启敏院士、高润生秘书长分别进行欢迎致辞。乔杰院士在致辞中首先对在疫情防控新阶段仍然坚守一线、参与会议的各位专家及委员表示诚挚的感谢。乔杰院士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向“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不管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还是新发展格局,都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而生命医学科技发展无疑是整个科技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三年间新冠疫情的波动性更加凸显了多学科联动,并以更高科技水平进行诊疗和救治的重要意义,希望专家们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委作为国家教育、科技领域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后续我国生命医学科技快速、规范化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詹启敏院士致辞

詹启敏院士首先对于“三力”主题研讨会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的指导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本次教育部科技委工作及会议的召开表示高度的赞赏及认同。他指出,科技创新对于解决医学的瓶颈问题以及切实解决老百姓就医需求极为重要。健康中国建设一方面描绘了祖国未来医药事业的宏伟蓝图,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医学领域发展目标及面临的更为巨大的挑战。詹院士对于本次会议“科技创新”及“科技伦理”两个主题的融合给予肯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70%以上的科技成果都源于高校,因此本次会议中多所高校领导的参与也是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希望科技成果可以向善为民、惠及民生,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高润生秘书长致辞

高润生秘书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教育部科技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生命医学学部和科技伦理专委会在过去一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指出,“二十大”的召开,为高校科技工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和发展新格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秘书长从四个方面对教育部科技委在2022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更为重要的是指出了教育部科技委定位和后续工作的四大重点:一是加快构建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质量国家级创新平台;三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原创性,引领科技攻关;四是全面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最后,高司长表示,希望大家继续团结奋斗,以创新引领新时代,努力开创高校科技工作新境界,努力开创科技委工作新局面。

会议第二环节以特邀报告的形式进行,由南方医科大学校长、科技伦理专委会副主任、生命医学学部委员黎孟枫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宋尔卫院士、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北京大学张路霞教授依次进行了主题报告。

宋尔卫院士进行主题报告

生命医学学部委员宋尔卫院士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研究型医院建设为例,进行了题为“临床导向创新驱动发展——研究型医院建设实践”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历史沿革,其创造了中国西医史上的数个第一,但是近年来遇到了空间受限的发展瓶颈。为此,医院主动应对,积极调整,促进临床与科研融合,不断向研究型医院转型,探索开展有中国特色且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效率显著提升,业务持续增长,同时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人才引进等工作中成效显著。针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战略机遇,宋院士指出,医院将发挥科技创新型**制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坚定国家大卫生大健康战略,进一步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

薛澜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科技伦理专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薛澜教授以“人工智能的伦理及治理”为主题作大会报告。报告展开介绍了当前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及领域分布情况,报告特别强调我国人工智能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及潜在风险(经济、法律、社会和伦理等)。薛教授详细剖析了当前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面临的诸多困境,强调需要从传统集中治理与监管实践结合模式迈向多主体合作的敏捷治理模式,并且提出需要从形成信任治理关系,发挥行业敏捷联动以及提升政府学习能力三方面协同发力。

张路霞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受教育部科技委科技伦理专委会邀请,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张路霞教授以“大数据时代下医学研究的伦理思考”为题进行了大会报告。张教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医学研究的特点,以及随着大数据相关医学研究的进行,受试者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数据所有权等面临的多方面伦理挑战。最后张教授提出应该根据医学研究的特点,尝试讨论我国医学研究允许“广泛性同意”的可能性,通过管理部门牵头、多方参与讨论制定具体实践标准和指导原则以及增强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三个维度入手,来应对医学研究的伦理挑战。

随后,大会进入第三环节,围绕“三力”主题展开讨论。

由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生命医学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家鸿院士主持题为“自由探索,生命医学科学研究的内在驱动力”的主题一讨论。西安交通大学吕毅副校长以磁外科学的发展为引,介绍了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发展,提出“问题牵引,项目驱动,交叉实践,回归临床”的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武主任指出,有组织的科研与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是相辅相成的,同时提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进行基于我国国情的“全人教育”。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薇院长以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为视角,以内蒙古大学的历史与现状、规划与目标为切入点,提出“需求导向,打造特色,创新发展”的理念,为探索生命医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科技伦理专委会副主任、生命医学学部委员李为民教授作为主题二“健康需求,生命医学科技发展的外部牵引力”的主持人,首先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的嘱托和勉励,即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明确了该主题讨论的基调,需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做到“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海军军医大学海军战创伤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志农进行了本部分的重点发言。黎孟枫教授指出,健康需求要转化为生命医学科技进步的有效牵引力,所需的环境和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国家战略、医药健康产业、临床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协同努力。陈翔教授分享了前沿技术与临床诊疗方案的研发路径,指出要在医学科技创新中用好外部牵引力,做到知行合一,并能够针对某个疾病领域一方面深入研发,同时不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王志农教授从军事需求出发,围绕军事医学转型的新机遇,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超前防御战略,为我国军事生物安全提供有力保证。

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科技伦理专委会委员王健伟教授担任主持的主题三讨论环节,科技伦理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吕传柱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翟晓梅教授、东北大学费腾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围绕“伦理规范,生命医学科技发展的双向保护力”开展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吕传柱教授针对新冠疫情导致的部分社会热点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案例背后存在的诸多伦理问题提出了思考。翟晓梅教授围绕“医学创新研究的伦理挑战”展开了讨论,介绍了当前生物医学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实质伦理学、治疗误解/预防误解等伦理学的问题和挑战。费腾教授结合自身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提出了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诸多伦理问题,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李洁教授结合伦理审查中具体的案例,建议制定新形势下伦理审查的指导规范,提出按研究风险等级进行科学管理,同时提高研究者伦理意识并进一步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监管。

在后续专家发言环节,包头医学院院长阿古拉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分别发言,陈小平教授针对“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年度变化”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伦理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董尔丹院士总结发言

最后,科技伦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董尔丹院士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生命医学学部和科技伦理专委会的委员组成有交叉,研究的科技发展问题也有共通之处。作为科技发展的“两个轮子”,科技管理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其中科技伦理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研究中则有两个内生力,一是从下而上的自由探索,二是从上而下的目标导向,医学正是这两个力结合点所在,科学求异、技术求新、工程求全,这也是本次生命医学学部和科技伦理专委会联合办会以及会议选题的初衷。董尔丹院士感谢教育部科技委的领导与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委员们从驱动力、牵引力和规章制度“保护力”的角度分享了有关生命医学科技发展道路的真知灼见,希望理论探讨与实践实干的结合能够不断推动我国生命医学领域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关内容:

教育部科技委是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高端智库。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由8个专门委员会和15个学部构成,是汇聚战略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开展高水平战略研究和咨询、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国家教育、科技领域思想库和智囊团。

(信息来源: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医学学部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委科技伦理专委会办公室)

编辑:韩娜